曹操墓前的布洛芬,“玩梗”文化里的传播学
2025-11-28 08:55:32
作者:郭元鹏
(11月27日《扬子晚报》)
显然,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破次元”对话。年轻人用当下语境巧妙消解了历史的刻板。曹操的头风、孙权的合肥之战、诸葛亮的借东风,这些在史书中严肃记载的典故,通过“按时吃药”“网红路牌”“导弹梗”的创意表达,瞬间拉近了现代人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这种互动并非对历史的不尊重,而是将典籍中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生活场景。当“曹老板”这个亲切称呼取代了“魏武帝”的尊号,历史人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可以调侃、可以关怀的“老朋友”。
创意背后,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更有意义的是,这种轻松愉快的祭拜方式自带传播基因。一张张趣味照片在社交媒体的旋风式传播,让原本冷门的历史知识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许多年轻人在会心一笑后,会主动搜索曹操头风病的详细记载、探究赤壁之战的真实面貌。这种“因梗学史”的效应,比刻板的说教更具感染力。景区工作人员透露,节假日期间这些创意祭品常会堆积如山,这恰恰证明:年轻人不是对历史冷漠,只是需要更贴近当下的表达方式。
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质疑者常以“不够严肃”批评此类行为,但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包容性。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从戏曲舞台到影视剧作,历史人物的形象本就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今天年轻人的“玩梗”,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文化注脚?古人以三牲祭奠表达敬意,今人以创意互动传递关怀,形式虽变,但对历史人物的铭记与共情始终如一。值得欣慰的是,年轻人的创作大多保持着善意与尊重的底线,在幽默之余不失温情。
当然,任何创新都需要规范的护航。景区管理者应当在鼓励创意表达的同时,加强引导避免文物受损、环境杂乱;年轻人也需时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杜绝低俗、恶俗的过度娱乐化。但总体而言,我们应当为这种自发的文化互动喝彩——它成功打破了传统文化与年轻世代之间的隔阂,让历史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记忆变成体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