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医院的“留人”标语必须多考虑公众感受

2025-11-27 09:05:14

作者:苑广阔

  11月2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晒出安徽阜阳太和县肖口镇卫生院墙上的一句标语引发关注。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墙上贴着一行红色的字,内容是:把病看好是本事,把病人留住是艺术。(11月26日极目新闻)

  院方解释其本意是“让患者少跑路”,避免老人奔波于市县医院,但网友普遍解读出“截留患者、过度医疗”的潜台词,这样的认知反差值得医疗行业深思。

  医院标语绝非简单的文字装饰,而是医疗理念的直观表达,更直接关联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知。对患者而言,就医过程本就伴随着焦虑与不安,对医疗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更为敏感。“把病人留住”之所以引发争议,核心在于它触碰了公众对过度医疗的担忧,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部分机构逐利倾向的背景下,“留住病人”很容易被解读为“留住消费”,与患者期待的“高效治愈、减轻负担”形成心理对立。即便院方初衷是为了方便患者,这种模糊化的表达也因缺乏对患者心理的共情考量,最终适得其反。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恰恰体现在细节的周全上。标语作为医院与患者沟通的隐性桥梁,理应传递温暖、安心的信号,而非制造误解。诸如“以患者为中心,视生命如珍宝”“精准施治,贴心服务”等表述,既明确了医疗宗旨,又能契合患者对安全、高效就医的诉求。相比之下,“把病人留住是艺术”的表述不仅逻辑模糊,更缺乏对患者感受的体恤,生病本是痛苦的经历,将“留住病人”称为“艺术”,显然忽视了患者渴望尽快康复的迫切心情。

  院方的解释虽有其合理性,但也暴露了公共服务机构在沟通表达上的短板。作为面向公众的医疗单位,任何公开表述都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预判可能出现的解读偏差。一句标语的拟定,不仅要体现自身服务理念,更要站在患者角度换位思考,避免使用易生歧义的措辞。此次争议提醒医疗机构:公共表达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初衷与效果的统一,否则即便服务初衷良好,也可能因表达不当引发信任危机。

  医疗行业的信任构建,既需要过硬的诊疗技术作为支撑,也离不开细节处的人文温度。希望此次事件能给更多医疗机构敲响警钟:在制定标语、发布公告等公共表达中,多一份对公众感受的考量,多一层对歧义风险的预判,用清晰、温暖、无争议的表达传递医疗温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拉近与患者的距离,筑牢医患信任的基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