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现毒蜂泡酒,别让养生噱头成健康杀手
2025-11-25 08:42:51
作者:孔德淇
看似原生态的“养生妙方”,实则是悬在头顶的健康炸弹。商家精准拿捏中老年人对慢性病的焦虑,将金环虎头蜂的剧毒包装成“强效药性”,用“喝十几天就不痛”的夸大承诺编织陷阱,甚至利用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信任,把活蜂在酒中挣扎的画面作为“无添加、纯自然”的佐证。
从专业角度看,此类“偏方”毫无科学依据。中医里,蜂、蝎等昆虫入药有严格流程,需炮制去毒、粉碎研磨、合理配伍,且需专业指导,绝非简单活体泡酒。金环虎头蜂毒液含神经毒素、组胺等,高度白酒无法完全灭活,蜂体携带的细菌与寄生虫卵更难根除。同时,活体腐败可能释放大量组胺,工艺不当还会产生甲醇,饮用后极易引发神经损伤、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多地发生的自制药酒中毒致死案例,早已警示此类行为的危险性。
更严重的是,市面上的活毒蜂泡酒多为“三无”产品,原料来源不明。部分商家非法捕捉野生金环虎头蜂,可能触碰生态保护红线;未经许可销售自制酒,还涉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既扰乱市场,又挑战法律底线。
乱象丛生,根源在于监管存在“模糊地带”。活毒蜂泡酒游走于食品、保健品、药品的交叉领域,商家常借“农家土特产”幌子逃避监管,且专项整治乏力、违法成本低,让不法分子有恃无恐。加之金环虎头蜂保护属性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基层执法面临定性难、处罚难,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蔓延。监管部门当主动作为,尽快明确其产销标准与法律边界,界定“活体泡酒”的违法性质,对直播间、二手平台开展常态化排查,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依据电子商务法,平台对入驻商家及商品负有法定审核管理义务,但现实中,大量出售活毒蜂、自制泡酒的卖家长期活跃,“治疗风湿”等违反广告法的宣传内容未被及时清理,主播往往仅收到“描述不当”的温和提示,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平台必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心态,建立健全商品审核机制,通过清退违规商家、明确连带责任等刚性措施,堵住监管漏洞,守护好消费者健康权益。
消费者的认知误区,也为乱象提供了生存土壤。部分中老年人轻信“偏方治大病”,对现代医学缺乏全面认知,转而追捧“原生态”疗法;还有人固守“高度酒能杀菌解毒”的旧观念,忽视了毒素与细菌的复杂性。商家正是利用这种信息差,将科学素养的短板转化为盈利空间。卫健、中医药部门及媒体、社区应形成合力,通过科普文章、案例警示、健康讲座等形式,讲清“活体泡酒”与正规药酒的本质区别,帮助中老年人摒弃偏方迷信,树立科学养生理念。
真正的养生源于科学的生活方式与正规医疗保障,若被虚假宣传裹挟,追求危险偏方,便会本末倒置。唯有戳破虚假泡沫,筑牢监管与认知防线,才能避免“养生”变“伤身”。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