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九块九的“盗脸直播”,违法如此廉价!

2025-11-25 08:40:19

作者:李一冰

黎青 作

  演员温峥嵘本人浏览短视频时,意外发现“自己”正在直播。她在评论区提出质疑后,被拉黑并踢出直播间。而对方仍在用“她的脸”直播带货。温峥嵘近期遭遇的“冒牌直播”事件,是AI换脸技术滥用的典型写照。记者调查发现,AI换脸与声音克隆技术已形成一条涵盖教程传播与定制服务的完整灰色产业链,对个人权益、平台监管等均构成严重威胁。(11月24日《法治日报》)

  随着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如今仅需花费几元购买教程、学习几分钟,普通人就能完成以往需专业团队才能实现的“换脸”操作。从温峥嵘被“盗脸直播”,到全红婵声音被克隆用于带货,此类侵权仅是冰山一角。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滥用已从民事侵权向刑事犯罪蔓延——南京有犯罪分子利用AI换脸突破金融平台人脸识别实施盗刷;鄂尔多斯有市民因视频通话中遭遇“好友”换脸,险些被骗40余万元。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空手套白狼”,无需成本、无需授权,仅凭一张盗来的“脸”,就能设下精准骗局。

  乱象蔓延的根源,在于监管未能同步技术的快速演进。调查显示,部分网络平台上,AI换脸、声音克隆等教程或服务价格低至9.9元,审核机制却形同虚设。更有商家在商品页使用表情符号暗示可提供“定制换脸”,或以“内容不限”“懂的都懂”等话术引导私聊,对用途与来源不加甄别。这种对“技术中立”的滥用,实则是以“人人可换脸”为表象,埋下“人人可被侵权”的社会风险。

  治理AI换脸乱象,必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立体防护体系。平台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从发布前审核到上线后巡查的全流程机制,及时清理侵权内容,并严格审核相关服务账号的资质。监管部门需强化跨部门协作,实施精准打击:聚焦直播带货、金融支付等高危场景,从教程传播到内容制作实现全链条治理,对仿冒身份、突破人脸识别等行为依法严惩,形成“监测—执法—司法”闭环。技术机构也应加快研发数字水印、深度伪造检测等反制工具。公众也需增强防范意识,审慎公开个人生物信息。

  技术前进的脚步,不应以侵蚀社会信任为代价。正如城市更新需守护历史文脉,技术迭代也须筑牢伦理底线。技术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工具,其意义终将以是否增进民生福祉、是否捍卫个体尊严为尺度。唯有坚守这一准则,广大互联网用户才能有效防范隐私泄露与诈骗风险,真正守护好每个人不可替代的“数字身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