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别让“一口价”替平台低价竞争背锅

2025-11-24 07:43:05

作者:冯海宁

黎青 作

  近期,多地针对网约车低价竞争乱象,发布暂停“一口价”“特惠单”、严禁强制司机接“一口价”订单等措施,引发关注。(11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

  所谓“一口价”模式,是指乘客输入起点和终点后,系统依据行程信息给出固定结算价格。与实时计价不同,“一口价”计价中,乘客看到的预估车费就是最终实付价格。正因如此,乘客往往更青睐“一口价”模式,既能享受较低的出行成本,又不用担心司机绕路“被宰”,还能提前知晓实际花费。

  但从报道来看,“一口价”订单也引发了一些纠纷。比如有乘客反映,自己多次因“一口价”订单遭遇拒载;还有乘客表示,有司机为尽快到达目的地而超速超车,导致乘车体验下降。与此同时,一些司机因收入空间不断压缩、强制低价接单,而对“一口价”订单颇有微词。由此看来,“一口价”似乎两头不讨好,有人认为应该取消。

  今年8月,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等低价营销活动,这被视为打响取消“一口价”的第一枪。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出在“一口价”本身。司机拒载、超速等问题在其他订单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司机为了多跑几单而作出利己选择,将这些问题全归咎于“一口价”缺乏说服力。

  “一口价”模式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某些平台强迫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既限制了司机的选择权,也损害了司机的经济收益。再如,某些司机先接“一口价”订单作为保底,之后等待高利润订单,这可能导致“一口价”订单乘客不能及时出行,侵害了乘客权益。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但解决问题不应是取消“一口价”,因为取消相当于“一刀切”,既会剥夺司机多接单增收的机会,也会对乘客的出行成本和价格透明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一口价”作为市场形成的模式,并无明显违法违规之处,其去留应由市场决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供需双方利益诉求多元,需谨慎采用“一刀切”的取消措施。可行的办法是,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精准手术”。比如,针对司机拒载“一口价”订单现象,平台可通过合理定价调节供需,同时强化诚信建设,严惩违规行为,避免少数司机的违规行为损害“一口价”模式的公信力;对于强制派单问题,则要着力破除平台霸权,切实保障司机自主选择权。近期多地召开座谈会,提出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正是精准施策的体现。

  作为平台,只有适当让利,将经营思维从“降价”转向“提质”,才能促使司机服务规范化,提升乘客体验。网约车司机要善用“一口价”模式合规赚钱,而非违规侵权。从乘客角度看,多数人选择“一口价”模式,已向平台、政府释放了需求信号,自然不愿意看到“一口价”被取消。

  简而言之,整治平台之间过度的“内卷”,才有望改变网约车行业生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