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理上网来】凡人善举如点点微光汇聚成炬,崇德向善已成生活底色
2025-11-21 14:20:05
作者:杨甜梦子
在齐鲁大地上,“山东好人”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齐鲁大地上蔚然成风的精神群像:李氏家族三代接力救人、牛伟国十载驻村帮扶的坚持,青岛海边“巧克力大爷”的豪爽担当,这些“小人物”无豪言壮语,用行动证明:崇德向善并非高不可攀,而是生活的底色。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已内化为山东人普遍的文化内核和道德准则。
评选机制设计精妙,指引社会向善而行
近年来,山东持续开展“山东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建立健全道德模范礼遇帮扶机制,让“好人有好报”成为社会共识。从城市到乡村,从校园到企业,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氛围日益浓厚:“好人工作室”“道德讲堂”遍地开花,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爱心公益项目持续涌现。山东好人评选机制的精妙处,在于其系统编织道德网络的能力。通过“美德山东·信用山东”省级工程,见义勇为、诚信守诺等善举被整合为全域精神文明生态。这超越了县域表彰的局限,如梁山李瑞德13年替亡兄还债20万的诚信故事、博山李效训家族三代接力救人的“模范之家”案例,被纳入统一价值坐标系。评选不仅是授奖仪式,更是全民道德教育课,让分散的善行升华为集体记忆。在物质丰裕的今天,这种机制如同一盏灯,指引社会向善而行,证明道德建设可设计、可推广。
制度保障与文化生态同频共振,精神文明推动城市发展
政府搭建平台、民间积极响应的良性互动,让善举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形成了“做好人光荣、帮好人暖心”的社会生态,山东好人精神已从道德符号转化为发展动能。龙口市构建的“发现—表彰—传播—反哺”完整链条,让好人故事走进主题公园,让道德宣讲深入社会和校园,更用信用激励让有德者有得,龙口因“好人之城”品牌吸引投资游客;济南“泉城宠爱”搭建起流浪动物与孤独症儿童的爱心桥梁,凭“宠物友好”标签提升城市亲和力;王乐义的冬暖式大棚技术推广至全国26个省区市;王传喜带领代村从贫困村变身年收入过亿的样板村,美德力量化作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制度保障与文化生态的同频共振,打破了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割裂认知,证明美德既能铸就城市灵魂,也能夯实发展根基。
儒家文化埋下文化基因,崇德向善成为精神自觉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在这里绵延千年,为“山东好人”群体的涌现埋下了文化基因。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倡导,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坚守,再到沂蒙精神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奉献底色,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崇德向善成为山东人的精神自觉。在这种文化浸润下,“做好人、行好事”不再是刻意为之的道德标榜,而是融入血脉的生活方式,街头巷尾的热心帮扶、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这些日常场景里的善意,正是千年文脉在当代的生动延续。
凡人善举如点点微光汇聚成炬,照亮齐鲁大地文明征程
“山东好人”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偶像”,而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中有扎根基层的村干部,有坚守岗位的普通职工,有朴实无华的农民,有教书育人的老师。“齐鲁时代楷模”殷树山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货车司机李保民“缺钱不缺德”,面对货物散落一地,坚决拒绝哄抢者并如数归还失主;医护人员张静静在抗疫一线践行医者仁心,用生命诠释责任担当。这些“小人物”无豪言壮语,却以“小而美”的善举触动人心。每一位“山东好人”都是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光辉;每一个善行都是一粒种子,在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汇聚成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当好人从“新闻主角”变为“身边邻居”,一个真正韧性的社会便悄然成形。
山东好人的故事虽有不同面孔,却都是山东精神的具象表现。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山东好人”为榜样,将善意传递、将美德延续,齐鲁大地好人好事必将蔚然成风,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