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健康消费三问”,别被伪营养师迷眼
2025-11-21 08:00:01
作者:王佳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显著上升,但对相关专业资质的辨别能力不足,让一些伪营养师有了可乘之机。这些伪营养师利用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构建起层层迷魂阵,刻意营造焦虑氛围、精心设计围猎套路,制造连环骗局侵害消费者权益。中国消费协会、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提醒广大消费者明确判断标准,坚守消费底线,维护自身权益。 (11月19日中国新闻网)
新闻中的消费警示,如同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再度将“伪营养师乱象”推向公众视野。当前,健康科普日益受到民众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9月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预计达9万亿元。在此背景下,健康相关信息传播的误区与风险,已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答题。
我国营养师行业有着严格的准入标准。中国注册营养师资格要求必须具备营养及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临床营养师则需通过中国医师协会“临床营养师项目”网络教学、面授及医院实习三个阶段合格后,方可获得全国统一考试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取“临床营养师”资格证书。但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这些专业资质的差异,这种信息不对称被营销机构精准利用,他们创造出“健康管理师”“营养调理师”等模糊称谓,混淆视听。
更需警惕的是健康知识的传播偏差。伪营养师往往将复杂的医学原理简化为“吃了就能好”的简单逻辑,迎合大众对快速获得健康的心理期待。消费者应坚守科学理性消费底线,主动提升健康素养与辨伪能力,对“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虚假宣传保持高度警惕,遇可疑营销行为及时留存证据并向监管部门举报,通过合法途径坚决维护自身消费权益。
社交平台在这场乱象中也应强化责任落实。对已发布、传播的健康科普信息加强审核,及时删除虚假内容,防止误导群众。同时,对申请注册从事健康科普知识生产的账号,核验其专业背景、职业资格或服务资质。监管部门需健全跨平台协同治理机制,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监管:重点监测保健食品销售与营养咨询领域的虚假宣传乱象,从信息发布源头阻断虚假内容传播链条,并对“夸大产品功效”“虚构治疗效果”等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闭环。
健康消费本质上是对美好生活的投资,而不是为焦虑情绪买单。面对各类营养建议,我们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对方是否具备正规资质?推荐产品是否有科学依据?服务流程是否符合专业规范?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理性判断比盲目跟风更为重要。这场关乎每个人健康权益的保卫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多人掌握辨别真伪的能力,监管网络日趋严密,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伪营养师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逐渐消亡,健康消费市场方能回归本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