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普职互转:把教育选择权还给学生

2025-11-20 08:44:38

作者:焦小超

黎青 作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普高优于中职”的刻板印象始终根深蒂固,中考后的一次选择往往被视为“一考定终身”。这种观念催生的教育路径固化,容易让部分学生陷入发展困境。比如,有的学生进入普高后,发现自身兴趣特长更偏向实践技能,却苦于没有转向中职的通道;有的学生在中职学习中展现出较强的文化学习潜力,却因制度限制难以进入普高就学。山东此次出台的互转办法,正是瞄准这一痛点,以“自主自愿、双向流动、学分互认”为原则,让学生成为教育选择的主角,体现了教育改革的人性化考量。

  普职互转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青少年时期是探索自我、明确方向的关键阶段,兴趣特长和发展潜能往往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办法》中明确的转学时间节点颇具深意:中职转普高设置两次申请机会,契合普高选课走班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节奏;高中转中职放宽至3次申请,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选择需求,充分保障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这种“错峰设计”既兼顾了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又给了学生试错调整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

  以往,普职互转不单转学难,衔接更难。课程差异、学分不认、适应困难等问题,常让“转学生”陷入“从头再来”的焦虑。山东的改革以“学分互认、课程衔接”为抓手,用制度善意化解了转换之痛。“相同直认、相近可认”的学分认定原则,让学生的过往努力被充分尊重。中职生转入普高,已修的文化课学分可直接认定;普高生转入中职,专业基础课学分同样被认可。这种“不否定过去”的设计,避免了重复学习的低效,更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更暖心的是,针对可能的“缺修课程”,转入学校须安排补学,确保学生“转得进、跟得上”。这些细节里的温度,让“转学”不再是“冒险”,而是一次从容的成长选择。

  教育改革的温度,藏在对每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中。山东的普职互转办法,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让教育选择回归学生本位,为高中阶段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不断细化完善,让更多学生在多元选择中实现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每个孩子人生道路的温暖之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