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去课程“水分”,增加教育“养分”
2025-11-19 09:25:43
作者:李一冰
近日,国内多所高校启动学分压缩改革,通过“压学分、减水课”优化课程结构,增设更多实践性强、与前沿科技更密切、更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11月17日澎湃新闻)
长期以来,高校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学分总量偏高、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学生虽然课表排得满满当当,看似接受了系统全面的培养,实则由于部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习效果与课程密度不成正比,这不仅消耗了师生精力,更挤压了学生们自主探索的空间。
“水课”泛滥的背后,是教育理念的偏差与课程更新机制的落后。一方面,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课堂变成照本宣科;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学分和绩点至上的功利心驱使下更倾向于选择内容简单、给分高的课程。那些内容扎实、要求严格的课堂反而不受欢迎。好的课程被埋没,“水课”因考核放水反而受到了部分学生的欢迎,形成了教与学的“双输”局面。
如今,针对课程体系中的深层次问题,多所高校展开了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东华大学将毕业学分从180分压减至160分以内,同步新增97门“专业+AI”课程;复旦大学通过“教育教学改革3.0方案”,强调“压学分、压水课”,本研课程全部打通。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积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让学生在全流程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然而,改革之路仍面临深层挑战。如何确保新增课程不是“新瓶装旧酒”?怎样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在获得更多自主权后,是否会陷入新的迷茫?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改革中持续探索。
教育部近年来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调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此次多所高校的学分改革,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各校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既要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也要防止“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主义,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减去课程的“水分”,是为教育的“养分”留出空间;打破“学分围墙”,是为创新人才打开更广阔的天地。这场以“减”为“进”的改革,其深意不在于让学生学得更少,而在于让他们走得更远,也让大学教育回归本真。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