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系卡岂能成“资源调查表”?
2025-11-17 10:02:56
作者:苑广阔
近日,有网友发帖反映称,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引发争议。相关图片显示,该“家校联系卡”除填写基本信息外,还需填写家长的工作单位、学历及“是否单亲”等。(11月16日《南方周末》)
一张要求填写家长“擅长项目及社会资源”的家校联系卡,让山西忻州长征小学陷入舆论漩涡。尽管学校称初衷是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但“职业资源”“是否单亲”等栏目设置,难免让家长疑虑丛生,更可能让纯净的校园沦为“拼爹现场”。家校共育的本质是携手赋能学生成长,而非打探家长背景、筛选社会资源,这种变味操作亟待纠偏。
对家长而言,这张联系卡无异于一场“压力测试”。普通工薪家庭面对“医生、律师、文艺工作者”等职业资源范例,难免产生“无力提供就是拖后腿”的自我怀疑;单亲家庭在“是否单亲”的标注选项前,更可能担忧孩子因此被区别对待。学校看似“征询意见”的举动,实则将家长的社会身份与教育责任强行捆绑,让家校沟通蒙上功利阴影。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做法会侵蚀教育公平的根基。当学校刻意收集家长社会资源信息,很容易形成“资源优先”的隐性规则:能提供场地、技术支持的家长,其子女可能获得更多机会;背景普通的学生,则可能在无形中被边缘化。教育本应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净土,若异化为比拼家庭背景的竞技场,不仅违背育人初心,更会让学生过早感知阶层差异,扭曲其价值观。
家校共育的关键在于凝聚教育理念共识,而非整合家长社会资源。丰富校园活动,未必需要依赖家长的职业便利;推进协同育人,核心是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交流教育方法、反馈在校表现,而非打探家长的社会关系。
守护教育公平,需要学校筑牢边界意识。设计家校互动机制时,应聚焦学生需求,而非家长社会属性;要尊重家庭差异,避免用统一标准给家长贴标签。同时,教育部门需强化指导,明确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防止学校借“协同育人”之名行功利化之实。家长群体也应积极发声,共同监督,让家校沟通回归育人本质。
真正的家校共育,是老师与家长平等对话,共同为孩子搭建成长桥梁。它无关家长的职业差异、资源多寡,而在于双方是否用心陪伴、用爱引导。希望学校能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摒弃功利思维,以更纯粹的方式推进家校协同。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