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直达农村基层

2025-11-17 10:00:02

作者:甄红菊 颜娜

  □ 甄红菊 颜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加快建设健康中国进行了部署,这对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深入农村基层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建议》对推进中医药创新的要求,亟须将优质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资源更直接、更有效、更持久地送达农村群众身边,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的同频共振

  《建议》为中医药文化下沉农村规划了清晰的实施路径,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写入《建议》。该战略要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并提出“让健康科普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为中医药文化下沉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其二,《建议》明确,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有利于推进把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转化为提升乡村健康水平、发展特色产业的进程。其三,国家卫生健康委为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作出工作部署:未来五年以“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抓手,持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并强化“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其四,各地在落实全会精神过程中,将把中医药文化讲座、中草药辨识体验、养生操教学等内容纳入常态化“三下乡”清单,与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运动协同推进,扩大农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获得感。

  阵地建设与内容供给的双重挑战

  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基层实效,仍需克服现实障碍。调研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基层宣传阵地功能有待强化。农村基层中医药健康卫生人员数量短缺,且宣教能力有限,很难兼顾日常医疗服务和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宣传的双重任务。同时,医联体、医共体的工作重心在于重大疾病的诊治,健康科普易被边缘化。农村健康卫生资源总体不足且分布不均,亟须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度化安排,打通中医药文化服务直达农户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文化宣传内容针对性有待提升。现有部分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存在同质化现象,缺少针对性、适宜性、差异性的话语表达,使得基层民众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文字上,难以真正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宣传内容必须在“大众化、生活化”上做深做实,推出更多中医药文化宣传精品。

  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乡村扎根生长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夯实阵地基础,构建立体化传播网络。因地制宜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建设一批集知识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配备展板、模型、电子屏等必要设施,常态化展示养生知识。同时,积极拓展流动宣传阵地,利用“中医药文化大篷车”、乡村集市、传统节会等,将中医药文化与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增强活动吸引力和群众参与度。

  二是推动人才下沉,壮大本土化宣传队伍。持续实施医师派驻、巡诊等制度,鼓励省、市中医院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建立“县带乡、乡带村”的梯次培训机制,为村医提供系统化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人掌握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

  三是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文化服务吸引力。坚持供需适配、按需供给的原则,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系列主题活动,如专家义诊、健康讲座、养生操(如八段锦、五禽戏)教学、中草药辨识体验、药膳制作演示等,用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结合农事节气和地域特点,推广春养肝、夏祛湿、秋润燥、冬温补四季养生指南,针对老年、妇幼等重点人群制作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品,如养生挂历、手册、短视频等,使养生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四是优化内容供给,提升科普传播实效性。支持创作一批富含乡土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如地方戏曲、广播剧、短视频、山歌快板等,用乡音乡情讲好“老中医”“草药郎”的乡土故事,增强文化认同。培训乡村医生、家庭健康指导员、志愿者等成为“中医药文化明白人”,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夜校等现有渠道,开展日常科普。鼓励基层卫生机构运用新媒体平台,围绕农村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生动宣传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保健方法,引导群众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五是强化机制保障,确保工作可持续推进。建议将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成效纳入乡村振兴及相关卫生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如设定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群众参与度、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覆盖率等指标,压实地方责任。设立“农村中医药文化促进基金”等,支持阵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普创作。加强部门协同,确保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新时代,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关键在于地方层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通过固阵地、强队伍、活形式、优内容、强保障的综合施策,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真正融入农村生活,使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识中医、信中医、用中医”,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