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食堂“破墙”,服务破圈

2025-11-13 08:35:55

作者:江德斌

  如今,一批原本只服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正打破“围墙”向公众开放——从每日不重样的荤素搭配,到按克称重的AI智能餐台,再到飘着锅气的时令菜品,这些食堂不仅成了周边居民、上班族的“干饭宝地”,“打卡单位食堂”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悄然走红。(11月12日《北京青年报》)

  长期以来,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依托稳定的食材供应链、严格的安全监管体系以及专业的运营团队,在菜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然而,这些优质资源往往局限于单位内部使用,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周边居民和上班族却长期面临着“吃饭难、吃饭贵、吃得不放心”的困扰。

  单位食堂打破围墙,搭建起一座连接公共资源与民生需求的桥梁。通过扩大服务范围,食堂能够显著提升食材采购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运营成本,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就餐人数的增加带动了食材采购量的提升,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也使食堂的人力、场地等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公众能够以实惠的价格享受到安全、优质、多样的餐饮服务,切实解决了日常就餐的痛点。

  单位食堂的“破墙”之举,其意义远超提供一顿便捷午餐本身,是对城市公共服务的柔性补充。这些食堂以亲民的价格和稳定的品质,为城市肌理注入了宜业宜居的温暖元素,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双赢,将沉淀的餐饮产能有效释放,减少了社会总运行成本,践行了物尽其用的节约理念。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拆除了机关单位与市民之间的“心理围墙”,在充满烟火气的公共空间里促进了社会融合。

  当然,单位食堂向公众开放并非简单的“开门迎客”,而是涉及服务流程、安全管理、成本核算等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应出台指导性意见,明确单位食堂开放的基本条件、服务标准和收费原则,平衡好单位内部需求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例如,可规定食堂预留一定比例的餐食保障内部人员就餐,其余部分向公众开放;在收费上实行“成本核算、微利经营”,既保证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又让公众得到实惠。同时,建立食堂与社区、周边企业的联动机制,通过提前预约、错峰就餐等方式优化就餐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单位食堂“破墙”开放,看似是餐饮服务的一小步,实则是公共服务理念转变的一大步。树立“破墙”思维,并非盲目跟风开放,而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保障内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优质公共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