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公文抄袭“亮剑”就是向形式主义“开刀”
2025-11-13 08:33:43
作者:刘剑飞
黎青/绘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11月11日澎湃新闻)
“数据拼凑”“旧稿翻新”“材料搬家”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公文顽疾,多省区向这一顽疾“亮剑”。不仅可以有效遏制文风不正问题,更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能,但是公文抄袭不只是文字撰写的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背后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深层病灶。
公文作为传达政令、指导工作、沟通信息、记录事务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精准落地、服务能否切实到位、民心能否有效凝聚,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然而,一段时期以来,部分机关单位的公文写作却沦为“复制粘贴”的产物,照搬照抄、东拼西凑,甚至出现跨地区公文撞车的荒唐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暴露了部分干部懒政怠政、脱离实际的工作态度,更折射出考核机制僵化、问责力度不足的制度短板。
那么,一些人为何热衷于抄袭公文?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一些部门无视基层实际,随意下发公文撰写任务,导致每天材料一大堆,基层疲于应付,无暇深入调研,只能通过摘抄、拼凑这种“捷径”来完成任务,应付上级检查。再加上部分单位存在不合理的考核导向,过于注重公文数量和形式,而忽视了公文质量和实际效果,导致干部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选择抄袭。另一方面,一些干部文字水平有限,公文写作能力不足,不会写公文,或者思想懒惰、责任心缺失,不想写,不愿写,面对繁重的写作任务只能依赖他人成果,投机取巧,甚至照搬模板、套话连篇,导致公文内容空洞、千篇一律,尤其是在AI智能写作日益普及的当下,更是助长了抄袭之风的盛行。
公文抄袭表面看是文字搬运的懒政,实质上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作风病。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将“对上负责”凌驾于“为民服务”之上,将形式主义置于实干担当之上。不仅可能延误工作落实,更会损害政府形象与群众信任。形成敷衍塞责、懒政怠政的恶劣风气,腐蚀干部队伍的责任心与创造力。对于这种现象必须零容忍,找准病根,对症施治。
一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过度依赖“材料”“报表”来评价工作的倾向,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报送,杜绝“以文取人”的片面做法,同时,改变文风,倡导短实新,反对假大空,推动公文回归本质。从源头上消除“为了交差而编材料”的功利动机;另一方面,加强干部公文写作能力培训,提升其政策理解力与文字表达力,练好“写作、表达、落实”的基本功,提升履职水平。同时强化监督问责,对抄袭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有力震慑。
公文抄袭积弊已久,破除顽疾需久久为功。唯有坚持以上率下,积极为基层松绑减负,抵制形式主义,摒弃官僚主义,推动工作作风由虚转实,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笔尖落实”转向“一线落实”,把精力用在开展调研、思考发展、为民服务上,实事求是撰写出符合实际、传递思想、凝聚力量的高质量公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