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变暖流,区域协同热起来
2025-11-12 09:01:28
作者:焦小超
这股跨越黄河天堑的域外热源,不仅为泉城东部城区3000万平方米的用户带来了温暖保障,更折射出新时代民生工程的创新逻辑、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与区域协同的发展智慧,为城市治理与“双碳”战略落地写下了生动注脚。
冬季供暖是北方城市冬季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直接关系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此前,济南东部城区长期面临热源保障压力,“聊热入济”工程的投运,从根本上破解了这一民生痛点。工程依托数字化转型构建的“智慧调度+全域巡检”保障体系,让每一份热量都实现精准配送——智慧供热大脑72小时精准预测负荷,4座中继泵站接力加压,数万组实时数据动态调控,确保暖流20余小时平稳输送。这种“源—网—站”智能联动的供暖模式,不仅让居民室温更稳定,更通过供暖管家全时响应、无人机立体巡检等服务举措,打通了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寒冬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安心。
“聊热入济”工程的核心热源是聊城等地的电厂富余热能和工业余热,将原本可能被废弃的工业余热“变废为宝”,转化为城市必需的清洁热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据测算,项目全面达产后,每个供暖季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其生态效益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的年固碳量。这组数据,直观展示了“聊热入济”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上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济南主城区逐步关停分散燃煤锅炉、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是城市落实“双碳”战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有力举措。
“聊城产热、济南用热”,这一模式打破了行政界限,创新性地构建了跨区域的能源共享格局。聊城的工业余热曾被视为“排放负担”,济南的供热缺口则是“民生刚需”,二者通过长输管网实现供需对接,本质上是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各扬所长、优势互补”的合作,为省会经济圈乃至更广范围内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成功样本。它启示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协同协作、资源的共享共育,能够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共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聊热入济”工程的首次送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合作,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让更多跨域民生工程落地生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省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温暖、更加绿色、更加协同的新篇章。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