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把非教学任务“挡在校门之外”

2025-11-11 09:17:25

作者:董婧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11月10日舜网)

  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相关调查显示,有些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填表、迎检、评比、调研……名目繁多的行政事务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教师的手脚,更消耗着教书育人的热情。当教师不得不化身为“表格专家”“迎检能手”,他们还有多少时间潜心研究教学?还有多少精力关注学生成长?教育本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需要静心思考与耐心陪伴,而非被非教学任务喧宾夺主。这种本末倒置,既加重教师负担,更偏离育人初心。

  回顾减负政策的推进历程,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彰显了国家对教师群体的深切关怀。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减负20条”明确要求清理与教学无关事项,2024年3月“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政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回应了基层教师的迫切期待,也为减负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政策引领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在实践中作出了有益探索:福建建立进校园事务申报审批机制,从源头把控事务准入;山东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全流程,明确各环节规范要求;四川将省级进校园事项从43项大幅压缩至3项,以“减法”换教师“轻装”。此外,陕西石泉县城关一小推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兼顾教师工作与生活需求;山东威海市打造教育数字服务平台,通过数据共享让教师告别重复填报;湖北襄阳市划定19类事务“负面清单”,严格限制无关事务进校园。这些创新实践为教师减负工作提供了生动范本。

  然而,减负工作仍面临深层挑战。比如形式主义顽疾难除,一些部门习惯于通过检查、评比来体现工作成效,将教师作为落实政策的“便利工具”;当前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仍过多关注可视化的成果展示,而忽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再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存在偏差,将教师视为“万能工作者”,赋予其过多非教育职责。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减负路上的“拦路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有其内在规律与秩序,学校需要的是书声琅琅、静心治教的氛围,而非被过多非必要行政事务打扰。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减负新政,以系统治理思维破题,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环环相扣,构建起全链条治理机制。特别是政策强调量化管控,明确“白名单”事项总量、进校园活动频次等具体指标,为减负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标尺”,给政策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方位审视,教师减负绝非简单的“少干点活”,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的人才战略。让教师减负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既需要政策层面的刚性约束,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对执行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严肃追责,防止政策“走样变形”;也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中小学校要摒弃功利之心,当好教师的“守护者”,而非压力的“传导者”。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形成共识,给教师减负就是给教育加分、给未来奠基。唯有如此,校园才能重现书声琅琅、师生互动的教育本真模样,让教师从容教书,让学生快乐成长,为民族复兴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