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电话卡要“无犯罪证明”,这个是否可以有?
2025-11-05 08:28:08
作者:陈 砚

“想在南昌办张电话卡,营业厅说要无犯罪记录证明,这合理吗?”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称在线下办理电话卡时,被电信营业网点要求提供额外证明材料。记者实测多城市三大运营商线下营业厅办卡业务,发现审核标准差异明显。部分城市仅需本人持身份证即可办理,部分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还有营业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或审核房产证、营业执照。(11月3日澎湃新闻)
面对质疑,多个营业厅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搬出“反诈工作要求”作为理由。然而,当被问及具体依据哪条规定时,却无人能说出所以然。南昌电信客服坦言“暂时没看到详细文件”,景德镇移动声称是“工信部规定”却拿不出具体条款。这种对政策依据语焉不详的“口头政策”,不仅暴露了执行标准的随意性,更引发深层质疑:这究竟是反诈真正需要的,还是徒有其名?本应聚焦诈骗防范的治理行动,似乎正在异化为折腾普通用户的闹剧。
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地区、甚至同一运营商的不同营业厅之间,执行标准也大相径庭。记者调查发现,江西多地办卡门槛明显“加码”,而福建、甘肃等地则相对宽松;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客服热线和线下营业厅的说法也常常“打架”。这种随意性极大的政策执行,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更暴露出管理上的粗放与混乱。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被某些营业厅奉为“硬性要求”的无犯罪记录证明,根本就不是想开就能开的。根据相关规定,该证明仅适用于“升学、服现役、就业”等法定情形,异地办理电话卡并不在此列。这意味着,即便用户真想配合,公安机关也未必会开这个证明。这套流程从一开始就是个死循环。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加码”要求,真能有效防范诈骗吗?现实可能是,善于钻空子的诈骗分子总有办法获取虚假证明,而真正被拦在门外的,往往是那些刚来到城市打拼的务工人员、奔波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临时出差的商务人士。他们或许还没来得及办理居住证,却急需一张电话卡来联系工作、安顿生活。这些看似“严格”的门槛,究竟卡住的是骗子,还是普通人的生计与便利?
工信部专家说得明白:目前全国性法规从未授权运营商设置这些额外条件。当“反诈”成为随意加码的万能理由,当“便民服务”变成“扰民门槛”,我们不得不警惕某些以安全之名行懒政之实的行为。
反诈是必要的,但方法必须科学、精准。与其采取“一刀切”式的人为设障,不如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简化流程,对可疑行为进行重点审查;统一线上办理标准,消除地域歧视;明确材料清单,杜绝随意加码。同时,运营商应提升技术防控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转嫁给用户。
归根结底,通信便利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需要“自证清白”才能获得的特权。反诈工作至关重要,但不能以损害公民合法权益为代价。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反诈,而不是懒政反诈。只有在精准防控与便民利民之间找到平衡,反诈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