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体检乱象不止,健康防线不牢

2025-11-04 08:57:06

作者:冯海宁

黎青 作

  伴随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然而,随着个别负面事件的曝光,与商业体检相关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体检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11月3日《人民日报》)

  我国体检市场规模庞大,2023年健康体检人次约4.92亿,市场规模达2922亿元,预计2029年将增至3916亿元。但这个“千亿级蛋糕”背后乱象丛生:从业内人士自曝“抽的血倒掉还能出结果”到女律师“体检十年未查出癌症,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等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从诸多消费者投诉情况来看,商业体检乱象贯穿服务全流程:推广环节制造健康焦虑,诱导增加不必要甚至有害的检查项目;体检环节存在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假体检”等问题;售后环节则表现为报告解读敷衍、推销保健品等,这些乱象都涉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体检作为健康风险筛查手段,若过程不规范、结果不准确,将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因此,绝不能纵容商业体检乱象侵蚀公众信任、损害行业整体利益。这既需要体检机构强化自我管理、行业加强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构建覆盖体检全流程的治理体系。

  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曾为规范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十余年来,体检市场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修订行业法规势在必行。消费者投诉与媒体曝光的乱象,可为完善监管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相关部门治理行动持续开展。比如,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抽检发现,部分体检机构存在技师代医师阅片等问题;要求不推荐将肿瘤标志物检测作为常规癌症筛查手段;今年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专项体检工作的通知》。再如,宁波监管部门查出某体检中心使用本该报废的血沉仪。但由于体检领域乱象较多,监管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升级,既要丰富治理工具,更要压实监管责任。

  鉴于体检服务的专业性与闭环操作特性,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即便发现“假体检”也多在事后。因此,行政监管必须前移,要通过扩大抽检范围、增加抽检频次、开展暗访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对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形成震慑,同时创新监管机制,比如可借鉴旅游景区评级与酒店星级管理模式,建立商业体检机构评价体系,以消费者投诉或好评为依据,对口碑良好的机构授予五星级认证,对投诉多、评价差的机构取消星级资格,引导消费者“用脚投票”。

  简言之,治理商业体检乱象需要更有力的外部“体检”。无论是行政抽检、暗访,还是消费者投诉情况,都可作为遏制体检行业乱象的利器。后者可称为“民意体检”。当然,消费者也应积极依法维权,遭遇侵害时及时收集证据,消协可通过公益诉讼形成倒逼力量。唯有多方合力,方能筑牢健康体检的安全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