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做自己”是城市的软实力
2025-11-04 08:24:23
作者:李红军
“做自己”是对城市气质和文化氛围的抽象感受。刚工作的年轻人初步形成的自我还不稳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城市需要包容他们对自我的继续探索,无论是他们的外在形象、爱好,还是观念与生活方式。地方想要留住人才,共通的一点是既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多元丰富的城市空间,也需要一种尊重个体、包容多样选择的氛围。
(11月2日《中国青年报》)
对年轻人来说,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薪资待遇与就业岗位,更在于能否提供“允许做自己”的包容环境。这种包容首先体现在对青年人外在表达与兴趣爱好的接纳上。例如在杭州钱塘江边的后备箱市集,年轻人用改装汽车售卖手冲咖啡,城管部门不仅不驱赶,还帮忙划定临时经营区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城市曾对街头表演采取“一刀切”禁止,看似在维护秩序,实则关闭了吸引年轻人才的窗口。
更深层次的包容,在于对青年人观念与生活节奏的尊重。近年来,面对“躺平”“佛系”等观念,一些城市将其视为“消极态度”,而苏州、宁波等地却选择理解与引导:推出弹性办公试点匹配工作节奏需求,建设青年共享社区提供独居社交空间,开设心理疏导驿站缓解焦虑情绪。这种包容打破了“必须买房结婚”“三十而立”的传统束缚,让年轻人能按自己的节奏规划人生。
城市对青年人“做自己”的包容,本质上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正处于自我认知的关键期,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尚未定型,需要通过探索试错来完善自我。此时,若城市能提供包容环境,允许他们在形象、爱好、观念上保持个性,有助于他们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进而激发创新活力。深圳“青年创新实验室”为何能孵化众多科技初创企业?原因之一便是其“不设限”的氛围——允许年轻人用“异想天开”的想法尝试新项目。
当然,允许“做自己”并非无边界的纵容,而是基于规则与秩序的尊重。北京实行街头艺人“持证上岗”,成都规范“汉服文化街区”管理,这种有温度的规范让包容与秩序并行不悖,既满足年轻人个性化需求,又保障城市良性运转。
当下,人才流动进入选择城市的新阶段,年轻人不再仅为“谋生”而迁徙,更在为“生活”而抉择。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产业资源是硬实力,而允许“做自己”的包容氛围则是软实力。允许年轻人“做自己”,既是城市的大度与胸怀,也是城市吸引人才、赢得未来的智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