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时上心”之韧托举泉城幸福底色
2025-10-28 08:59:14
作者:焦小超
细读报告背后的城市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济南能取得优异排名,一方面得益于其在能源、水务、电力等城市生命线系统上的超前布局与深耕细作,另一方面更源于其将“服务时时上心”的治理理念,内化为了城市运行的鲜明底色。城市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高楼广厦的“硬实力”上,更在于关乎百姓冷暖、维系日常运转的“软服务”中——这种服务所具备的韧性、智慧和温度,才是现代城市的精髓。
韧性城市的底气,藏在看不见的城市生命线里。能源、水务、电力,这些被称为“城市血管”的基础设施,既是运行的“压舱石”,又是民生的“温度计”。济南的破题之道,在于以系统思维打破“各自为战”,用“一张网”实现资源整合、智慧赋能。在供热方面,济南通过整合东西部热源、推进跨区域热源工程、全面接管改造自管站,形成了“一网多源”、统一调度的强大供热体系,服务规模与服务能力跃居全国前列。在燃气方面,“一环六射”高压管网、多路气源格局以及LNG调峰储配基地,共同铸就了强大的能源安全屏障。
更重要的是,这张“网”并非物理设施的简单连接,而是通过“智慧大脑”赋能,实现从气源调度、管网监测到用户服务的全链条智慧化管理。AI客服、智慧供热大脑、冷热联供等创新应用,让能源服务从“保障供应”升级为“按需调控、精准服务”,这背后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向精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的深刻转变。
水务系统的“一滴水”里,同样藏着韧性密码。从东湖、西关等水厂的建设缓解“水压不稳”,到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现“一户一表、手机缴费”,从75处在线监测点到182处人工采样点的全链条水质管控,济南用“供水保障+污水提质”的双轮驱动,让“水龙头流出的不仅是水,更是安全感”。当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提升、运行负荷下降,当居民拧开龙头不再担心水质,这些细微处的改变,正是城市治理向“精微”处发力的注脚。
如果说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硬骨架”,那么服务则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软纽带”。济南的韧性城市建设,不仅重“建”更重“管”,用“网格融合”“服务前移”把民生需求解决在“最后一米”。电力系统的实践尤为典型。面对重点项目,提前规划电源接入,让“落地即接电”成为营商环境的新名片;针对小微企业,“零投资”低压报装降低了创业门槛;电力网格员与社区网格员高效联动,实现故障快速响应,一个电话、一次上门,让“跳闸断电几分钟解决”成为现实。
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以“一张网”思维筑牢基础设施底盘,更要以“时时上心”的服务激活治理效能;既要算好“安全账”,更要算好“民生账”。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的“韧性”转化为群众的“安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