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新能源车“烂尾”,亟须配套政策“兜底”
2025-10-28 08:53:28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车销量达到693.7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加速行业洗牌,威马、哪吒等一批造车新势力接连退场,数以百万计车主陷入售后泥潭。他们手中的车成了“绝版车”,质保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寻,甚至难以购买保险。原本由企业承担的售后责任如今成为困扰车主们的难题。“烂尾车”该怎么办?(10月26日潮新闻)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激烈的竞争阶段,品牌的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当一些品牌退出市场后,其遗留的车辆问题却成为车主的沉重负担。许多车主反映,维修新能源汽车时面临配件供应不足、维修费用高昂等困境。尤其在车企破产后,官方维修点的缺失使得车主无处可寻,严重影响了车辆的使用和安全。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门槛较高,传统汽修店往往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质,无法有效解决车主的维修需求。虽然一些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始加大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力度,但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这种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车主的维修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层面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应加快制定针对破产车企的“兜底”政策,确保车主在品牌退市后仍能获得基本的售后服务和配件供应。具体而言,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破产车企的售后责任履行,或通过引导其他企业承接相关服务,保障车主的合法权益。其次,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提升市场准入标准,避免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企业进入市场,从源头上减少“烂尾车”的发生。
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的普及和人才培养也是解决之道。政府可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训,提升维修技师的专业能力。此外,推动整车厂开放核心技术,授权更多维修点提供服务,增强市场的竞争性和服务的可及性,使车主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维修服务。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市场监管。防范新能源车“烂尾”,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更是对行业良性竞争的促进。政策制定者应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市场变化,确保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普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