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考”误会可消,教育焦虑何解
2025-10-27 08:49:05
作者:陈砚
细读政策不难发现,上海、成都的试点实为教育多元化的有益尝试。上海旨在通过优质高中向下延伸、初中向上延伸办学,推动建设高质量一贯制学校;成都则采取自愿报名、随机摇号方式,在少数学校开展小范围试点。这些举措都被明确界定为对现有招生制度的“补充”而非“替代”。然而,就是这样的局部试点,却被误读为“取消中考”的信号,既反映出信息传播的失真,更折射出公众对教育政策的敏感与焦虑。
“中考焦虑”本质上是对教育分流的焦虑。有专家指出,在一些普职比已达7:3的地区,家长的焦虑重点已从“能否上普高”转向“能否上重点高中”。这种焦虑根深蒂固,以至于任何涉及中考的政策调整都会引发强烈反应。需要清醒认识到,在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的背景下,中考作为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校际差异存在,优质学位稀缺的现实就难以改变,简单取消中考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教育不公。
从教育发展规律看,学位供给能力决定着政策调整空间。以上海、成都为代表的人口流入城市,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面临学位供给压力。例如上海随着学龄人口“梯次达峰”,教育资源配置需要更多弹性,而贯通培养正是优化资源利用的可行路径。但这与“取消中考”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现有框架内的优化调整,后者则是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未来随着人口变化,普通高中学位趋于充裕,家长仍需面对一个根本性问题:什么样的教育适合孩子?有专家预计,2040年中国将进入技能型社会,“拥有学历不如掌握技能”。这意味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是简单取消某个考试环节,而是要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说到底,家长关注中考是否取消,其实是期待教育不要那么“卷”,同时也期盼孩子能通过教育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要化解这份焦虑、回应公众期待,关键在于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家长需跳出“唯分数论”的思维定式,理性看待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与渐进性;教育部门也应建立更透明的政策沟通机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