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仍需多方加力
2025-10-23 08:20:40
作者:董 婧
□董 婧
从宣传层面看,当前对新规的普及力度并不小。自8月14日起,消防部门通过“一图读懂”“宣传解读海报”等方式持续向公众解读新规。然而现实却是,机电城宿舍有电线从四五楼垂下、插座裸露,楼道里电动车随意停放甚至堵门;姚家小区西区也类似,仅有的一个充电棚无法满足需求……面对这些违规行为,物业公司称“没地方”建充电设施,居委会与派出所多以劝阻为主,消防部门也坦言“除了宣传没有太好的办法”。小区物业、居委会治理能力有限,消防、住建等部门又存在职责交叉、协同不足等问题,如何理顺全链条关系、建好机制、堵住漏洞,是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尽管新规明确对违规停放充电行为可处以警告或500元以下罚款,但实际处罚案例极少。居民看到违规者很少受罚,自然容易滋生侥幸心理。而且,不少居民并非不了解“飞线”充电的危害,但“集体沉默”的公众心理加剧了风险,看到邻居“飞线”充电,多数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不愿劝阻,也怕惹麻烦,安全隐患就此被埋下。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在部分老旧小区,有限的充电棚无法满足大量电动车的充电需求。姚家小区东区充电棚因距居民楼不足5米被投诉拆除的案例,说明若充电设施建设未能充分考虑便利性,即便有了设施也可能沦为摆设。当居民面临“要么飞线充电,要么闲置无用”的无奈选择时,单纯靠禁令和处罚难以治本。
与老旧小区的困境形成对比的是,仁恒公园世纪等新建小区通过前期规划和管理创新,实现了较好治理效果。这启示我们,电动车管理需从源头入手。新建小区将充电设施纳入建设规划相对容易,而老旧小区的改造则需要更多智慧和投入。济南已搭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监管服务平台”和电动车智能阻止系统代表了积极方向,但如何让科技手段更好服务于所有市民,尤其是老旧小区居民,仍需进一步探索。
电动车管理问题不仅关乎安全,更涉及民生。对多数居民而言,电动车是接送孩子、买菜购物、上下班的“刚需”。因此,破解充电难题还需多方持续加力。政府部门应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投入,通过增设充电设施、利用闲置场地建集中充电点等方式缓解需求;同时,可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推广充电桩共享模式、智能充电柜等创新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服务越“贴心”,居民配合度才会越高。
社区治理也需创新方式方法。一方面,要通过真实案例宣传、消防演练等方式,让居民充分认识到“飞线”充电的危害;另一方面,可组织居民议事会,共同商议充电棚选址、收费标准等问题。当居民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参与,规则的执行将获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电动车管理难题的解决程度,是检验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把尺子。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城市治理考题,需要政府、社区、居民各方形成合力,既要有刚性约束,也要有柔性服务;既要解决当下的安全隐患,也要着眼长远的机制建设。唯有让安全充电设施成为社区标配,让安全意识融入居民习惯,“飞线”才会彻底消失,新规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道题解好了,不仅能消除安全隐患,更能提升整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