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权益岂能成劳动保障“死角”
2025-10-22 11:03:32
作者:王志高
□ 王志高
就业实习是衔接学校教育与职场生活的重要环节。近来,许多读者、网友反映,在一些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中,由于缺乏对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明确规范,协议不清、无偿加班、缺乏指导等问题令实习生十分困扰。在普遍的实习“焦虑”中,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形成,使部分实习生权益保护处于“死角”。(10月20日《人民日报》)
由于实习生不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其权益保障常陷入“两不靠”的尴尬:既难以享受劳动法的庇护,又难以获得教育法的周全保护。这种法律定位的模糊,让一些企业得以游走在规则边缘,将实习生视为廉价劳动力。有同学被单方面终止实习仅获一天工资补偿,有同学工作十余天却分文未得,这些案例背后是成千上万无奈的实习生。
更令人忧心的是,实习焦虑正在催生畸形的灰色产业。明码标价的付费实习、有偿内推,本该被杜绝的现象竟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中介机构利用年轻人的就业焦虑,将实习经历包装成求职捷径,让不少学生陷入“花钱买经历”的怪圈。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更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秩序。
实习乱象的根源在于多方主体的责任缺失:用人单位在“实习经历优先”的筛选中不断抬高门槛,高校在实习管理上往往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则在激烈竞争中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件,这种责任分配的错位使实习逐渐偏离教育本质。
实习本质上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而非降低用工成本的捷径。健康的实习文化需要各方超越短期利益,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企业应认识到,培养实习生不仅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更是为自身储备未来发展力量。学校则要把实习质量放在比实习数量更重要的位置,切实承担起培养和监督的责任。
制度层面,应尽快明确实习关系的法律属性,完善报酬、工时、安全等核心规范,将实习生权益纳入劳动监察范围,并建立便捷的投诉机制。教育部门也需推动高校建立实习质量评估体系,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保障。
对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同样重要。选择实习不应盲目追求单位名气,而应关注岗位与自身发展的匹配度。遭遇不公时,要勇于依法维权——这本身即是不可或缺的职场第一课。
实习是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过渡,其质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认知与态度。唯有构建公平、规范、有温度的实习环境,才能让这段经历真正成为梦想启航的温暖港湾。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