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打造韧性城市需“表里并重”

2025-10-20 14:40:17

作者:王琦

  □王琦

  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各地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 (10月1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系统在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外部冲击与内部风险时,能够高效承受压力、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恢复核心功能,并通过不断积累应对经验、完善治理机制、升级技术手段,持续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的现代化城市。这一特性要求韧性城市建设不能浮于表面,而应深入城市内核,实现城市外在形象与内在实力的双重提升。

  从外在形象层面看,打造韧性城市需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城市治理注入科技动力。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筑牢城市治理的数字基石。通过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并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城市综合风险评估,就如同为城市装上了一颗智慧大脑。这颗大脑能让城市实时感知各类风险,提前预警并作出应对。同时,推进车路协同设施建设、智慧停车等项目,不仅能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还能在紧急情况下确保应急物资的快速运输,为城市的应急响应提供坚实保障。

  然而,仅有亮丽的外在形象远远不够,韧性城市更需要有稳固的内在实力。当前,我国城市化已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前期积累的问题逐渐显现。大量建筑进入“中老年”服役期,不少城市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成为城市安全的隐患点。此次行动方案将“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正是体现了对城市建设由表及里的深层考量。地下管网如同城市的血管,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城市的正常运作。通过对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掌握其运行状态,可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城市生命线安全畅通。

  打造韧性城市的“表里并重”,还体现在多领域的协同共进上。行动方案进一步强调了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间的协同治理与系统施策。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打破不同领域间的壁垒。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联动等关键环节,各领域借助先进技术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从而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精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表里并重”。既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的外在形象,使城市更加智慧、高效;又要夯实城市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的内在实力,使城市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真正成为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家园。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