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进泥里干,打好“颗粒归仓保卫战”
2025-10-17 07:54:42
作者:肖明君
争秋夺麦,这是山东人的老话。今年,由于天气原因,全省上下把“争秋”置换成了“抢秋”:玉米地里、稻田里、谷子地里、晒粮场上,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大战就此展开,人们没黑没白地抢,扎进泥里干。
抢秋,就是抢饭碗。有人可能觉得金秋大地上的“抢秋图”一派平和,饱含诗意,但是没种过地的人很难体会那种“争抢”的心境——收回来的玉米,如果没有晾干进仓,露天堆放着一旦过水,夜间就会发热膨胀,然后长出芽子来,两天以后芽子就跟豆芽一样长了,这种情况下,粮食基本就“泡汤”了。生了芽子的玉米,牲口都不会吃的。所以你可以想象,近10天的连绵阴雨天气对农民、农业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在特殊天气下,打好这场“颗粒归仓保卫战”,其实就是跟老天“抢饭碗”,就是护住“粮袋子”,就是守住“国之大者”,马虎不得,松懈不得。
山东向来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这里的土地,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齐鲁粮仓”。秋收遇雨,若不能及时抢收,不仅农民会遭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影响全国粮食市场的稳定。
好在财政资金此时“跑”在了前面:全省前期预拨3000万元应急资金后,又火速追加1.2亿元,这1.5亿元真金白银直达市县,专用于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为今年秋收强有力兜底。当然,抢收工作不光是“钱”的事儿,各方面配套都需要高效到位,面对土壤过湿、农机作业受阻等挑战,济南迅速构建“抢收+烘干+晾晒”全链条保障体系。农技专家也持续下沉田间,针对不同地块墒情、作物成熟度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农户优化收割节奏。
抢秋不是蛮干,更需要拼智慧、拼合力,需要上上下下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在基层,很多地方通过手机专门设立“抢收调度群”,实时更新农机作业位置、排水进度、烘干点容量;有的地方还通过视频直播连线专家,把“金点子”直接送到地头上,实现点对点的指导;还有的地方把当地农业合作社的烘干设备变成“共享烘干机”,每天处理潮粮上百吨……这些来自基层的“创意”和努力,成了齐鲁大地上保粮稳产最硬核的底气。说到“拼”,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些扎根田野的“泥腿子”的动人身影,他们中有作为“种粮老把式”的农民、有到处巡回指导的农业专家、有吃住在抢收一线的第一书记……济南市钢城区南部新城主动协调开放办公场所、文化广场、闲置厂房等场地,帮助解决抢收、晾晒等难题,村“两委”成员和包村干部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靠前履职,化身抢收“先锋队”。
目前,根据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这场“抢秋”之战已基本锁定胜局,既做到了颗粒归仓,又见证了一个产粮大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责任与担当。农业生产,随时会受天气影响,但端稳饭碗从来不是“靠天吃饭”。只有把每一次抢收都变成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契机,才能让“齐鲁粮仓”变得更大、更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