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医院“喜报”该有自己正确的打开方式

2025-10-17 07:52:24

作者:苑广阔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10月16日,兰石医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新员工不懂规矩自己发的,医院正在处理。

  舆论质疑声中,院方将此事定性为“新员工不懂规矩”,称已“深刻反思”。然而,将医德迷失归咎于个体,恰恰暴露了医院价值认知的深层危机。

  当手术量与门诊数成为欢庆的捷报,折射的是医疗价值尺度的扭曲。公众的错愕源于一个基本共识:医院不是工厂,治病救人不应异化为“产能报表”。患者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每一次就诊都承载着痛苦与期待。将医疗服务的本质简化为“业务数据”,既冒犯了患者尊严,也背离了医学人文精神。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若殡仪馆庆祝火化量创新高,公众作何感想?”这类“喜报”之所以刺眼,正因其将特殊行业的伦理底线踩在了脚下。

  耐人寻味的是院方的危机应对逻辑。将问题归因于“新员工个人行为”,试图通过切割个体来保全体系,这种应对本身就是反思深度的体现。一个新员工何以自然而然地认为“手术量值得庆贺”?这恰恰说明医院内部的价值氛围早已默许甚至鼓励这种量化思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日常管理中可能存在的功利主义导向——当内部会议频繁强调“业务增长”,当绩效考评过度绑定患者数量,年轻员工的认知偏差不过是这种环境的必然产物。

  医院的“正确喜报”本应有更崇高的打开方式。我们乐见医院为这些成就欢呼:疑难手术成功攻关、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突破、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科研成果惠及民生。这些才是医者价值的真正注脚。早在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就明确要求“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强调医院去商业化回归公益。然而某些医疗机构仍陷在“规模竞赛”的旧梦里,这则“喜报风波”不过是冰山一角。

  该事件不应以处罚新员工告终,而应成为医疗行业价值校准的契机。医院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即能否将“平均住院日缩短”“疑难病症占比提升”作为内部考核指标?能否让“患者康复笑容”取代“门诊量曲线”成为真正的业绩证明?唯有当管理者的会议纪要里不再突出“业务增长”,当医院文化真正崇尚医学人文,新员工才不会下意识地制作出如此违和的“喜报”。医者仁心,其价值在于减轻痛苦而非制造数据。医院的荣耀永远不该是门庭若市,而应是天下无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