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落锁伤人,平台岂能“甩锅”
2025-10-17 07:50:18
作者:焦小超

黎青 作
近期,有多地用户反映,自己在骑行共享单车途中遭遇了车辆突然自动关锁急停导致摔倒受伤。共享单车骑行中为何会自动落锁?这可能与平台“一码多车”有关,一些平台为规避监管、超量投放来抢占市场,就采取了“一码多车”的违规手段。 (10月15日央视新闻)
表面上看,共享单车自动落锁是技术问题。但记者实测发现,正常骑行状态下,根本无法通过手机误触关锁,平台所谓的“用户误操作”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远程落锁”需满足车辆静止、区域限制等多重条件,系统误判概率也极低。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行业内存在的“一码多车”乱象。根据武汉城管部门的调查,为抢占市场和扩大用户流量,一些共享单车平台违规超量投放,甚至让一个二维码对应多辆车。若多人先后扫描同码共享单车,平台可能会误判骑行状态,触发远程锁车。当技术逻辑让位于野蛮扩张,骑行人的安全便成了“牺牲品”。
共享单车平台对安全隐患的轻慢态度更令人愤慨。有的在协议中玩起“文字游戏”,声称“不保证车辆无故障”“用户提车即认同安全性”,试图以格式条款推卸责任。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须保障商品服务符合安全要求。若因产品缺陷致损,企业难辞其咎。所谓“用户自行担责”的条款,本质上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与用户博弈,如此态度既违背法律精神,更寒了公众的心。
守护用户安全,需多方合力筑牢防线。对企业而言,要摒弃“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模式,主动清理违规投放的车辆,规范“一车一码”信息绑定,加强对共享单车的日常检修,从技术源头杜绝系统误判;同时,废除不合理的“免责条款”,建立更便捷的事故反馈与赔偿机制,真正将用户安全放在首位。对监管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多部门联动回收违规车辆,同时建立共享单车投放“黑名单”制度,对屡次违规的平台依法严惩;更要完善行业标准,明确车辆安全检测、信息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让监管有章可循。对用户而言,要增强证据意识,若遇事故及时留存现场、订单、医疗记录,通过投诉、报警等途径维权。
共享单车的兴起,本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益探索。然而,如果因技术漏洞、管理失范、责任虚置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不仅背离了便民初衷,更可能消解公众对共享经济的信任。只有守住安全底线、监管拧紧责任阀门、用户积极维护权益,才能让共享单车真正成为“方便车”“安全车”,让“最后一公里”成为“安心一公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