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别让青少年困在社交媒体里

2025-10-15 08:04:09

作者:王琦

黎青 作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初中生普遍使用社交账号。多位受访学生所在班级均建有社交群,多数学生常在班级群中交流,也有学生注册了直播平台账号,甚至形成“有问题先上××搜”的习惯。(10月14日《法治日报》)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社交媒体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演变成了维系社交关系、获取各类信息,甚至构建身份认同的核心场域。在班级群里,学生们自发组织密室逃脱游戏,从精心筛选商家到协调家长接送等各个环节,都通过群聊顺利完成;在兴趣社群内,足球迷们借助公众号密切追踪赛事动态,追星族则在直播平台上与“素未谋面的偶像”分享生活点滴。这种虚拟社交带来的便利,让青少年能够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快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同好圈层。

  然而,问题也随之接踵而至。当社交媒体逐渐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时,现实世界的联结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悄然削弱。屏幕那端所提供的“即时满足”,正在一点点吞噬青少年深度思考以及进行现实互动的空间。而算法推送形成的“信息茧房”,更是让青少年面临认知窄化的风险。部分青少年在浏览社交媒体的过程 中,会被动接触到不良信息,进而陷入非理性的网络骂战,甚至将“塌房”“人机”等网络流行语当作理解现实的框架。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时间管理方面体现得更为直观。虚拟社交中的点赞、评论以及短视频带来的15秒快感,构建起了一个即时反馈的循环,而传统学习所必需的专注力与耐心则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消解。当青少年习惯了“秒回”消息以及“刷到即止”的信息获取模式后,他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韧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破解青少年面临的社交媒体困境,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形成协同机制。在家庭层面,父母应避免采取简单禁止的方式,而是要通过“数字共情”来理解孩子的需求,走进他们的网络世界,给予恰当的引导。学校则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社会层面,平台责任至关重要。直播与短视频平台需要优化青少年模式,过滤掉不良内容,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时长;同时,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提供更多线下社交空间,组织读书会、运动俱乐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青少年重建与现实的联结。

  社交媒体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但如果放任其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那么青少年可能会付出认知浅薄化、情感疏离化的代价。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本质上就是要帮助青少年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既要让他们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守住深度思考与真实联结的能力。这需要家庭给予理解,学校提供引导,平台承担起应有的担当,共同为青少年筑起抵御信息洪流的坚固堤坝。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