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从农田到餐桌”每道关
2025-10-15 08:02:07
作者:董婧
探索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动物检疫证明融合出证,严打使用禁用农(兽)药、生猪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若干措施》,聚焦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厘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10月14日《济南时报》)
食品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业态种类丰富,相关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众多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日印发的《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若干措施》,恰似一场及时雨,以系统性思维构筑起从农田到餐桌的立体防护网,用制度创新守护着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这份浸润着民生关切的监管方案,首先将目光投向孕育万物的土地。在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中,“溯源全覆盖”“清单式管理”等举措,如同给土壤做精细“体检”。持续开展涉重金属企业和矿区排查整治,像中医“治未病”般掐灭污染苗头;针对高风险农产品,在用药高峰期加密速测频次,仿佛为农作物配备专属“健康管家”。更值一提的是承诺达标合格证的推广,让每筐蔬菜都带着“身份证明”走向市场,将诚信体系深植生产环节,悄然重塑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生态。
走进现代化屠宰车间,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牛羊集中屠宰的推进,既提升产业集中度,又以标准化流程锁住肉质安全;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与动物检疫证明“二证合一”,像精简办事流程的“民生礼包”,既简化了流通环节的繁琐手续,又在源头筑牢了防疫屏障。而冷链物流的严格管控更见匠心:液态食品专车专用制度的落地,让巴氏杀菌奶等易腐食品如同置身“恒温保险箱”,监管部门“针尖大的窟窿也要堵上”的严谨,藏在每一处细节里。
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监管命题。山东率先布局标准体系建设,如同为新兴赛道铺设轨道,既鼓励创新又守住安全底线。在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领域,“现场核查不少于2人”“3个月跟踪检查”等刚性规定,杜绝了“一证了之”的形式主义;“食安哨兵”制度的推广更显巧思,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外卖监管,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食品安全的“移动摄像头”。这种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模式,正在书写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生动注脚。
数字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科技赋能。“山东食链”平台的建设让农产品追溯如扫码支付般便捷,电子合格证的普及更是打通了产销两端的数据壁垒。面对网络订餐这一新兴领域,监管部门创新推出平台协同机制,“互联网+明厨亮灶”将后厨从幕后推向台前,封签配送制度为美食系上“安全带”。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食品的风险预警系统,像精密雷达般第一时间捕捉潜在威胁,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筑起跨境食安的“防火墙”。
食品安全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7个方面、26项具体措施,从土壤修复到餐桌消毒,从田间地头到电商云端,这张全链条监管的网,织得细、力度大,值得点赞。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基层监管动起来,企业主体守规矩,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才能让这张网真正兜住百姓的饮食安全,换来“舌尖上的踏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