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省”与“花”的账要算明白
2025-10-14 09:07:53
作者:董婧
在《人民日报》该篇报道中,几名基层干部在讨论中形成的共识愈发明确:“过紧日子”绝不是简单地缩减开支,更不是让干部过待遇降低的“苦行僧”生活。江西鹰潭的街道人均公用经费从5000元压减至4000元,但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不降反升;海南省东方市的一位干部坦言,“过紧日子”不是要克扣干部合法工资,而是要坚决砍掉违规的津贴补贴、超标的福利待遇和“隐性腐败”支出。济南用压缩会议接待费用省下的钱,精准投向了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重庆巴南将2500万元民生资金分解到管网整治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这种精准节支,恰恰是为了实现更可持续的民生投入,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过紧日子”的关键在于做好“加减法”。辽宁一位基层干部的话道出了核心逻辑:脱离实际的“虚耗钱”要减掉,服务发展、赋能干部的“实效钱”要保障。四川宜宾严查学校违规采购公车、庆典活动铺张浪费,把挤占的民生资金“抢”回来;江西鹰潭通过精简会议实现减幅达70%,推行“一表同享”“无纸化办公”,年节省开支超10万元,干部作风也明显转变;济南市历城区采取“部门申报+组织部门审核统筹”的方式,对培训对象重复、内容同质化的班次进行压减,同时整合多家单位培训需求,举办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班次,提高培训效率,节约培训成本。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一位基层干部的深刻体会: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我们要算清“省”与“花”的平衡账。
更值得深思的是,“过紧日子”正在催生新的治理智慧。参与本次讨论的济南市历城区一位干部提出“领导干部要从小事小节养成节约习惯”,这句话点出了作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江西鹰潭,街道干部通过精简报表腾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在重庆巴南,干部们把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些细节里都藏着治理现代化的密码。四川宜宾的“监督护航”更具深意:既要对浪费行为零容忍,又要为担当者撑腰鼓劲;既要严查“形象工程”,又要防止“一刀切”懒政。有地方探索通过绩效考核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流向改革、发展、民生的关键领域。当基层干部把节约意识内化为工作习惯,就能激发出“紧约束下的巧作为”。
从井冈山上的“一根灯芯”到某地街道建立的设备共享池,从延安的土炕到“一表同享”“无纸化办公”,我们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六位基层干部的实践告诉我们:“紧日子”不是被动的约束限制,而是主动的创新作为;不是简单的缩减开支,而是通过精准治理实现民生提质。当节约意识融入每一次决策、每一笔开支、每一项服务,我们就能在“省”与“花”的细化账目中,锻造更有效能的治理体系。以政府的“紧”换取民生的“松”,以干部的“俭”换来群众的“暖”,这正是对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