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别让标签化成为社交的障碍

2025-10-10 08:51:59

作者:刘剑飞

  □刘剑飞

  图书馆里的学霸、社团里的社交达人、朋友圈里的文艺青年……相比于新生“破冰”时不知所措的开场白,不少同学会通过给自己贴一些“标签”的方式来开启社交。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3.6%的受访者给自己贴过“标签”,58.8%的受访者认为贴“标签”只是为了留下初步印象,真诚才是长久相处之道。(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可否认,标签化社交确实能实现快速匹配,降低社交成本,提升社交效率。但这种社交方式也存在缺陷,那就是不真实、不真诚。

  一方面,部分人缺乏对自我的理性认知,往往盲目追随潮流或迎合他人期待,给自己贴上不符合实际的标签。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仅遮掩了真实面貌,还可能误导他人。即便能在社交中换取短暂认同,关系也难以持久。最终不仅损害自身形象,还难以建立稳固的社交圈,更遑论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另一方面,贴标签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逐渐丧失真实表达的能力。标签往往只是个体的某个切面,却被放大成全部特征,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容易导致选择误区。每个人都是复杂而多面的个体,标签只能勾勒轮廓,却无法承载真实的自我。过度依赖标签,会让我们在寻求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本真,甚至将自己困在他人期待的框架里。

  真正的社交应建立在真诚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时间与互动去发现彼此的闪光点,而非用预设的标签去定义或筛选。这种基于标签的浅层次交往,看似便捷,实则是实用主义下的产物,可能阻碍人们建立更深层次、更真挚的人际关系。因此,标签化社交只是参考,而非目标,只可辅助,不可依赖,更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联结与深度理解。

  在数字化社交日益盛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回归社交的本质。标签化社交如同方便面,能快速充饥却缺乏营养;而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熬煮,需要真诚调味。当我们关注43.6%的贴标签比例时,更应关注那56.4%从未贴过标签的人群,他们的社交方式或许更值得借鉴:不依赖预设人设,而是在自然互动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社交是一门艺术,真实和真诚才是最动人的底色,也是最稳固的基石和最持久的吸引力。真正的社交不在于找到完美的标签,而在于勇敢呈现真实的自己。唯有卸下伪装,敞开心扉,袒露真性情,才能让关系超越表层的匹配,走向深度的理解与共鸣,构建起稳固而温暖的人际网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