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直播是该管管了
2025-09-26 08:53:39
作者:王佳怡

9月24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提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修订草案在明确本市公园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搭建帐篷、噪声污染、准入车辆、商业拍摄等多项市民关心的游园行为进行了细化规定。(9月24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公园,作为城市中珍贵的公共资源,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市民。然而,公园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约束地使用,《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的出台更确保了这片公共空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这一修订直指当前公园管理中的痛点。从自行车电动车的泛滥到帐篷搭建的无序,从噪声扰民的频发到商业拍摄的扰序,再到近年来出现的直播乱象——一些主播为博流量占用公共区域、干扰游客,甚至破坏绿化设施,每一项修订都是对市民追求“静音舒适”公园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公园姓公”本质的坚守。
针对市民对“适儿化、适老化”的迫切需求,修订草案鼓励公园对游憩、服务设施进行适儿化、适老化、无障碍改造。这种“精准服务”是对不同年龄群体差异化需求的细致回应:老年群体需要安全舒适的健身设施与休憩空间,儿童渴望趣味盎然的游乐场地与探索自然的机会,年轻人则期待活力多元的运动社交场所。与此同时,草案明确“禁止占用园路、观景点、场地等公共区域开展直播、培训等活动”,要求商业活动必须征得管理单位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这些规定看似对特定个体行为设置了必要限制,实则通过守护安静舒适的游园环境,保障了大多数游客的公共权益;既有效防止公共资源被少数人过度占用,又为新兴业态划定了文明边界——毕竟公园不是直播秀场,公众更不是任人攫取的流量道具。
公园管理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一面镜子。此次修订草案,将公园细分为历史名园、综合公园等五类,明确各自的定义与功能定位。从城市规划看,公园、广场这些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像一张展示城市特色的名片,具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比如湿地公园能像“海绵”一样调节雨水,历史名园像“收纳盒”保存着文化记忆,城市绿道则是大家锻炼散步的好去处,每种公共空间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把这些空间用好用足,让它们既服务大众又惠及百姓,既能给城市注入活力,也能更好地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从“公”出发,回归本心。整治直播乱象、规范游园行为,不是要束缚公众的自由,而是要在开放与秩序间找到平衡点,让每一个普通市民都能平等享受公园的馈赠。如此,公园才能真正成为市民的幸福家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