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存“案底”:一时之错非终身污点
2025-09-24 11:04:44
作者:木须虫
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人都遇到过或见到过因为一些小争执小纠纷,甚至不当言行而触发治安违法的事情。而由此所受到的治安违法处罚,往往会给当事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所谓“案底”。来自公安系统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超过800万人被治安违法处罚,治安违法记录“终身化”伴随的负面效应可能影响当事人的一生。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正式确立违法记录封存制度。(9月23日央视新闻)
新法明确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记录应当予以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或者公开。治安管理处罚法确立的违法记录封存制度,为轻微过错者“松绑”,以法治温度彰显了人文关怀。
公民因轻微违法受到治安处罚后,形成的“污点”往往会在诸多方面对其权利造成不公平限制,如就业、子女入学、积分入户、考公等。这种过度影响不仅加重当事人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利公平原则。违法记录封存制度禁止单位和个人随意查询公民治安违法记录,从根源上阻断了违法记录被滥用而导致相关限制实施的路径,犹如釜底抽薪,为解决“违法标签随意贴”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治安管理处罚法生效后,公安机关肩负重要责任。应严格按封存制度要求,建立严格的记录信息管理机制和严密的查询程序,确保治安违法记录不被不当获取和使用。同时,要全面清理治安管理场景中公民违法记录的不当应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理性认识到,公民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并非绝对“一刀切”。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有国家机关为办案需要”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情况除外,这为必要的查询留下了渠道。因此,为轻微过错者“松绑”,关键在严格“查”“用”结合,并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例如,清理相关法规,正本清源,明确哪些事项可以查询治安违法记录、何种治安违法会影响哪些事项以及相应哪个部门有权查询等,实行清单制管理,让查询和使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根本上杜绝公共管理、劳动就业、社会服务等领域层层加码给轻微违法者乱贴标签。
这一制度的实施,既体现了对轻微过错者的宽容与关爱,给予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它让我们看到,法律并非只是冷冰冰的条文,更在不断追求公平与合理的平衡,在保障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关注个体权益和发展。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