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读懂“外包儿女”背后的情感刚需

2025-09-22 10:38:14

作者:许朝军

  □许朝军

读懂“外包儿女”背后的情感刚需

黎青 作

  假如有一天,父母生病或受了委屈,而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无法及时在场,怎么办?失独、丁克老人无儿无女在养老院受到欺凌,怎么办?近日,一种名为“外包儿女”的新职业形态出现,既能让亲生子女找人代替自己陪伴爸妈,也能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 (9月21日《华商报》)

  儿女也能“外包”?“外包儿女”走红,主要是老人群体有着现实需求。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最大的期待莫过于儿女的陪伴。据悉,截至2023年末,我国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地区甚至超过70%。在相关调查中,长期空巢老年人约占40%,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生活照料情况一般或不足,存在养老担忧。期盼儿女陪伴左右,成了老人们最真实的渴求。

  然而,与老年人强烈的陪伴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年轻人外出工作谋生成为普遍现象。受工作繁忙、交通不便、往返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许多年轻人即便想尽陪伴之孝,也常常难以实现,或者只能匆匆一见,难以长久相伴。

  “外包儿女”服务恰好为无法亲自陪伴老人的年轻人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机会和途径,也为老年人渴望下一代陪伴的心理提供了满足和替代的载体,其行业的红火也就顺理成章了。但这种服务供给与其他行业不同。说到底,它更是一种提供情绪服务的市场行为,背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需要被看见、被理解和被尊重。因此,“外包儿女”虽是服务业领域的新业态,但提供高质量的情感关怀,才是其立足之本,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为的关键所在,这是“外包儿女”从业者乃至全社会都必须读懂的。

  读懂“外包儿女”背后老年人群体的情感需求,服务供给就必须坚守尊重、关爱、呵护的情感底线。一方面,“外包儿女”服务不仅要规范有序,更要饱含人性温度与情感厚度。相关部门要从促进服务健康发展、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角度,全面规范“外包儿女”行业;要从资质准入、规范监管、权益保障、市场监督、法律援助等方面发力,从源头上规范服务行为,引导“外包儿女”成为暖心的民生服务、真挚的银龄关爱。

  另一方面,为人子女者,切不可将“外包儿女”视为尽孝的完全替代品,更不能淡忘孝老敬亲的责任与人伦底线。要理性看待工作与尽孝的矛盾,科学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时刻牢记:再专业的“外包服务”也替代不了亲情的温度,敬老孝亲重在躬身力行。

  此外,读懂“外包儿女”背后的情感需求,也为社会破解养老困境提供了重要启示。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就业形态下年轻人难以长期陪伴的客观现实,以及老年人“有钱无伴”“有房无家”等精神陪伴需求,相关部门需要丰富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规范发展“外包儿女”等新型陪伴服务、加快智慧养老等数智技术应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挑战。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