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向诬告者亮剑 为实干者撑腰

2025-09-18 07:40:16

作者:焦小超

黎青 作

  近日,湖北省咸宁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7起诬告陷害和澄清正名典型案例,引发了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案例中,既有实名举报,也有匿名举报,有的是来自村民居民,有的则来自机关干部。而经过调查,这些举报所反映问题都属于不实诬告。惩治诬告陷害,既需要旗帜鲜明从严查处,也需要完善制度提供保障。(9月17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信访举报本来是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极少数人却将其异化成了泄私愤、谋私利的工具,通过捏造事实、模板化举报等方式恶意中伤党员干部。据报道,短短四个多月,湖北省全省就查处诬告陷害案件174起,开展澄清正名2383人次。湖北通报的案例中,甚至有人在两年多时间内持续诬告大量党员干部。

  诬告陷害是侵蚀政治生态的“毒瘤”。对被诬告者而言,轻则名誉受损、晋升受阻,重则造成心理创伤、家庭失和;对政治生态而言,若纵容“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现象蔓延,将助长投机钻营之风、涣散干部队伍人心,最终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广大群众而言,恶意举报消耗基层治理资源,同时挤占正常信访渠道,侵蚀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

  当前,诬告陷害行为呈现出手段多样化、行为隐蔽化、内容泛化等新特点,给查处工作带来不小挑战。有的通过举报电话、网络平台等多渠道“撒网”,有的以匿名方式逃避责任,有的捏造问题涵盖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核查取证难度较大。面对这些新情况,仅靠单打独斗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系统施治。

  湖北开展诬告陷害行为联合治理专项行动,联合网信办、公检法等职能部门协同作战;黑龙江、吉林、浙江等地出台制度规范,明确诬告陷害行为的认定标准、调查程序和责任追究办法。这些“组合拳”为精准打击诬告陷害提供了有力支撑。唯有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才能让诬告陷害者无处遁形,让查处工作有章可循。

  惩治诬告陷害,既要严打击,也要重澄清。对诬告者依法依规追责问责,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为被诬告者及时澄清正名,是重塑干部信心、激发干事热情的关键举措。但澄清正名不能止于“一纸通报”,更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加强对被诬告干部的跟踪回访,做好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在选拔任用中坚持公道正派,用实际行动树立“实干者有位、诬告者受惩”的鲜明导向。

  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刀刃向内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也要理直气壮保护作风正派、敢作敢为的干部。唯有坚决向诬告陷害说“不”,为干事者撑腰、为担当者鼓劲,才能让更多干部放下顾虑、轻装上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