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舜网•理上网来】从生态治理到蓝色永续——山东谱写人海和谐新篇章

2025-09-16 16:51:59

作者:谢尚真

  9月1日12时,我国黄渤海区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青岛市各渔港渔船扬帆起航集中出海作业,渔民们摩拳擦掌,直呼“比过年还兴奋”!不少市民游客也在岸边等待着令人期待的“金秋第一网”。

  很快,第一批归港的渔船靠岸了,满舱的收获一下子点亮了整个码头:银光闪闪的鲅鱼、身体扁平的鲳鱼、张牙舞爪的梭子蟹,还有扭动着长爪的八带……海鲜的腥香混着海风扑面而来,码头上顿时热闹起来。人们围拢过来,一边挑选,一边高声讨论着各家拿手的做法——“这鲅鱼拿来熏烧最好,肉紧!”“梭子蟹就得清蒸,鲜甜!”“八带焯一下拌葱丝,下酒绝了!”欢声笑语间,仿佛一道道美味已经飘出灶台,萦绕在每个人的想象里。

  而现在还有谁会想起,那些经常被谈起的话题:青岛夏天那如同草原般的浒苔,在胶州湾大规模出现的海星,还有2022年被称作“海底蝗虫”的白泥蚂——在“吓退”游人的同时也让青岛人最爱的蛤蜊损失惨重。这都是因过度捕捞、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

  面对这些持续出现的生态警报,山东省近年来积极行动,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周边海域污染,致力于在海中构筑“绿水青山”,恢复和提升近海生物多样性,让生态优势最终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加强源头治理,严控陆源污染。山东坚持综合治理,严把入海每一道关口,印发《山东省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对入海排污口实施分类动态管理、整治销号闭环管理和高效备案流程,并通过动态排查与公众监督双轮驱动,构建起“底数清晰、权责明晰、整治彻底、公开透明”的监管新体系。据了解,全省已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的动态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显著下降。2024年,山东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3.6%,继续保持全国前三。

  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生态渔业。近年来,山东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渔业强省目标,深度开发深远海、盐碱地和优势特色产业“三大潜力”,以全产业链思维培育新增长点;聚焦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治理和配合饲料替代“三个关键环节”,贯彻生态优先理念,构建生态养殖新格局;持续建设病害防控、现代种业和政策支撑“三大体系”,推进病害防控关口前移、种业自立自强和政策精准供给,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24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5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4904亿元,多项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领先地位。

  鼓励公众参与,弘扬海洋意识。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七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八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期间,山东各地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市民参与海洋保护,鼓励公众对海洋污染、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同时,倡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落实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减轻海洋垃圾污染,共同守护蓝色家园。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山东省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投入显著,争取中央资金41亿元、地方投入19.73亿元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系统推进岸线整治、湿地修复和海域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日益显现。青岛西海岸、日照“退港还海”工程以及阳光海岸绿道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被自然资源部列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东营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水平持续提升,保护区内芦苇绵延、候鸟群集,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稳定;“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以南滨海盐沼生态减灾案例”更于2023年在全球滨海论坛上面向国际发布,成为生态修复的“山东样板”。与此同时,烟台长岛等海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也呈恢复态势,江豚、斑海豹等频繁洄游,显示出海洋生态系统的积极变化。

  碧波之上,千帆竞发,承载的不仅是渔民的丰收期盼,更是山东海洋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码头边沸腾的“海鲜盛宴”,到治理后重现生机的“蓝色家园”,“海上新山东”正以坚实的行动诠释着保护与发展的深度融合。生态兴,则渔业兴;海洋净,则产业旺。山东通过源头控污、产业转型、全民参与,逐步构建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现代海洋治理体系。未来,山东将继续坚持人海和谐、陆海统筹的绿色发展道路,持续提升海洋环境质量,壮大蓝色经济,让“水清、岸绿、滩净、物丰”的“海上新山东”形象更加清晰、更加动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