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网络烂梗说“不”,呵护青少年语言空间
2025-09-11 08:57:21
作者:何勇海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平台发布“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该班主任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学生。
(9月9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不应是攻击人的武器。用“唐人”这一网络烂梗影射“唐氏综合征”,不仅粗鄙恶毒,且有歧视病患之嫌。
师者,匠心育人也。对于这位“硬刚”网络烂梗的老师,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干得漂亮”,声称“学生遇到一位好老师,很幸运”。原因无他,老师的职责不只是教书,更在于育人。该班主任不只是严肃指出学生不该使用网络烂梗,更是在匠心育人——她强调:“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更何况是用某一种很严重的疾病类型,作为一个网络烂梗来攻击别人……对那些患这个疾病的人也很不尊重。”该班主任身为历史老师,不忘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更显得难能可贵。
其实,这已非网络烂梗第一次引发担忧。“芭比Q”“尊嘟假嘟”“你个老六”……近年来,一些网络烂梗成了未成年人挂在嘴上的常用语,甚至被带进学校、写进作业。此种现象给更多中小学生带来错误引导和示范,久而久之会改变他们的表达习惯,影响他们形成规范的语言体系。尤其是侮辱性网络烂梗盛行,往往被用于纯粹的情感宣泄和恶意攻击,会助长网络平台的语言暴力,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消除学生口中的网络烂梗,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这既是保护传承汉语文化的需要,也是净化网络语言文字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需要。一方面,每位教师都需要关注学生使用网络烂梗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其中的非主流价值取向,作出主动引导,教会学生分清幽默与伤害的界限;另一方面,若发现学生使用网络烂梗不姑息、不迁就,要指出烂在哪、毒在哪等问题要害,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网络语言的好玩与方便,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从而放弃使用网络烂梗,也有助于制止学生继续恶意传播。
家长在这方面与老师承担着同样的“守门人”责任。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烂梗的“原产地”,则应健全管理机制,在加强宣传引导、优化提示功能等工作基础上,完善识别模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过滤或筛查系统,对不规范、不文明网络用语开展集中整治和抵制。这应成为各平台实打实的行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