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净化评标“专家库”,治标更得治本

2025-09-09 07:52:19

作者:焦小超

  □焦小超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针对评标专家,已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并组织全国范围的评标专家清理工作: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专家清理出库,各地专家库中已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 (9月7日《经济观察报》)

  招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资源配置效率、营商环境优化和公共利益保障。评标专家是招投标活动中的“公正裁判”,本应秉持专业、公正、独立的原则,依法依规履行评审职责。然而现实中,部分专家与投标人、中介机构串通勾结,通过泄露信息、操纵打分、暗箱操作等方式牟取私利,严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平竞争。此次清理行动不仅是对违法专家的严肃惩处,更是对招投标领域乱象的深度整治,体现了国家推动市场健康发展的鲜明导向。

  从各地通报的典型案例看,评标专家违法违规行为形式多样、隐蔽性强。有的通过“暗语”通风报信,有的收受贿赂打“人情分”,有的甚至形成封闭圈子长期操纵评标结果。这些行为背后,既反映出专家权力缺乏有效制约、评标过程透明度不足等问题,也暴露出专家库管理、评审机制设计等方面的短板。比如部分地区专家数量有限,同一领域专家频繁接触,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主观评分占比过高,专家自由裁量权过大,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这些问题若不彻底解决,将严重影响招投标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根治评标专家乱象,需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专家管理制度,加强全周期管理。严格专家入库审查,健全培训、考核和退出机制,提升专家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推进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扩大专家库规模,降低“熟人评审”风险。其次,要优化评标机制,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细化评分标准,量化评审指标,减少主观分占比;推广“评定分离”改革,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强化智能技术应用,通过“双盲”评审、远程异地评标、人工智能辅助评标等方式,提升评标透明度和效率。此外,还应加大监督问责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依法严惩并公开曝光,形成有力震慑。

  可以看到,此次清理行动已初显成效。今年1至7月,工程建设领域中标民营企业达36.6万家,同比增长11.9%;民营企业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充分体现了市场环境的优化和民营经济活力的释放。这也表明,只有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壁垒、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才能真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招投标领域的问题由来已久,3.8万名违法专家被清理出库,只是市场整治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唯有以制度固本、以科技赋能、以公开促公平,方能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让每一份标书都经得起阳光检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