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2025-09-08 09:13:05
作者:冯海宁
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纷纷过紧日子,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不过仍有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近期,20多个省份审计部门公布的当地2024年度省级(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部分省份均发现一些地方存在过紧日子要求执行不严的问题。(9月6日第一财经)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但有些地方却出现违规花钱浪费公款的现象,既增加财政负担、挤压民生投入,又助长不良风气。
譬如,某省审计报告显示,17个部门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基本支出挤占项目经费等,涉及金额约7881万元;另一省审计报告发现,6个部门和2家所属单位转嫁费用、超标准列支会议费和培训费等,涉及约739万元;还有省份审计报告称,8个市50个乡镇无预算、超预算列支“三公”经费约393万元……而任何一种乱花钱行为,都与过紧日子的要求背道而驰。所谓“过紧日子”,简单来说就是压缩非必要开支。比如“三公”经费本就属于重点压缩对象,但一些地方偏偏超预算列支该经费,造成公用经费的浪费。
“过紧日子”不仅是政府对公众的郑重承诺,更是必须坚守的刚性约束。在国家层面,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针对公务接待、公车管理、办公用房等领域完善禁止性规定,推动构建长效节约机制;地方层面,仅2024年就有十多个省份发布“过紧日子”相关规定,进入制度化约束时代。然而,仍有一些地方既未兑现相关承诺,也无视相关规定。究其原因,则与利益驱使、制度不硬、标准缺失有关,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违规成本过低,使得部分地方对过紧日子要求缺乏敬畏。
例如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主要缘于预算编制不合理,当预算环节不精细不节约,就有部分资金花不完,只能通过突击花钱完成预算实施任务,以免下一年度预算“缩水”。所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硬约束,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违规发放福利、突击花钱等乱象。可以说,精打细算不仅是过紧日子的关键要求,更是检验执行成效的试金石。
实际上,过紧日子并非简单的一刀切缩减开支,而是一门需要智慧与技巧的管理艺术。现实中,已有部分部门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既过好日子又节约公款”的良性循环,这既依赖于主动节约的意识,更需要清晰的标准指引。比如黑龙江省去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政策,细化推出严控一般性支出14个方面45条硬措施,并配套建立27项标准化评估指标。这对于过紧日子形成了科学指导和有效制约。
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监督问责同样不可或缺。只有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对党政机关花钱全过程进行监督,特别是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强化动态监控,才能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对于违反相关纪律、违规乱花钱的行为,必须依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规严肃追责,强化震慑效应,倒逼责任落实。
今年国务院相关报告已明确要求,加大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堵塞管理漏洞,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此次审计报告揭示的问题,正是加强监督的重要线索。接下来,不仅要做好问题的严肃整改,更要对相关责任人严厉追责,让过紧日子的要求真正转化为节约财政资金、保障民生的实际成效。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