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让“游泉城 品泉水”成为文明风景线

2025-09-02 07:48:21

作者:焦小超

  本报9月1日刊发文章《让每一滴泉水映射城市文明光辉》后,泉边“大桶客”现象持续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一滴泉水,映照一座城的文明底色;一处直饮点,丈量一座城的治理精度。今日,我们编发一组评论,从市井烟火到治理经纬,以多元视角共话城市文明细节中的温度。

  游泉城,品泉水!千百年来,这不仅是游客对天下泉城最直观的体验期待,更是济南人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符号。近年来,景区周边设置的直饮水设施,让游客无需寻泉探源,便能便捷品尝到甘洌泉水,可随之出现的泉边“大桶客”现象,却让这份美好打了折扣,既违背了“游泉城 品泉水”的便民初衷,更损害了泉城的文明形象。

  “游泉城 品泉水”,核心在于“共享”与“体验”。黑虎泉边的直饮水龙头、趵突泉景区的泉水直饮点,是城市为游客和市民搭建的“亲近泉水”桥梁——游客口渴时接一杯,感受“泉城味道”的清爽;市民晨练时抿一口,体会“家门口的甘甜”。这种基于公共需求的设计,本是让泉水从“景观”走向“生活”的暖心之举。但“大桶客”却将直饮点变成了“私人取水站”,不仅让排队等候的游客望而却步,更可能因过度接水导致设施承压过载,影响供水稳定性。此前有游客反映,在黑虎泉直饮点,因“大桶客”长时间占用,自己逛了半小时都没喝到一口泉水,原本的“打卡体验”变成了“失望而归”,这显然与“游泉城 品泉水”的美好愿景背道而驰。

  “游泉城 品泉水”的背后,更藏着济南人对泉水的敬畏与守护。济南泉水并非取之不尽的资源,其水位、水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每一处直饮水设施的设置,都是经过科学测算、兼顾保护与利用的结果。“大桶客”看似是“占小便宜”,实则是对泉水生态的漠视——过量接水可能打破局部供水平衡,若因争抢接水导致设施损坏,更会让这份“泉水福利”暂时中断。老济南人常说“泉水养人,人要护泉”,“喝泉水”的前提是“护泉水”,“游泉城”的底色是“守文明”,只有每个人都守住“按需取用”的底线,才能让“游泉城 品泉水”成为代代相传的城市记忆。

  面对泉边“大桶客”,单靠“道德呼吁”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进行“法治约束”。当前,济南对“大桶客”仅能劝阻,缺乏实质惩戒,导致违规成本低、侥幸心理重。建议修订《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明确占用直饮水点、破坏公共设施的处罚细则,引入“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者限制其使用公共资源。

  济南还可借鉴“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模式,组建“泉城文明志愿者联盟”,吸纳退休职工、大学生、商户等群体,建立网格化巡查机制。对举报违规行为者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泉水文创产品或景区门票,激发全民监督热情。此外,需畅通投诉渠道,在直饮水点设置“一键举报”二维码,联动城管、文旅部门快速响应,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

  泉水是济南的魂,文明是济南的韵。“游泉城 品泉水”,喝的是泉水的甘洌,品的是城市的温度。每一位来到泉城的游客、每一位生活在泉城的市民,都是“泉水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让我们从接一杯泉水开始,守规则、讲文明,让清澈的泉水映出文明的笑容,让“游泉城 品泉水”成为泉城最动人、最持久的风景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