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处的“文明拷问”
2025-09-02 07:47:12
作者:王飞
这种有碍观瞻的现象,无疑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当便捷的公共设施遭遇私欲的无限扩张,当劝阻的声音被置若罔闻,我们该如何守护这座城市“景美”与“人美”的双向奔赴?
泉水直饮点的设置,本是为了方便游客解一时之渴,体现的是城市的人文温度与精细化管理。其设计初衷,绝非是为了满足个别人无节制的取水需求。细小的铜管,承载的是城市的善意,而非家庭用水的功能。部分“大桶客”对警示与规劝视若无物,执意将公共便利异化为私人福利。此举不仅加剧了设施的损耗,更无形中剥夺了其他游客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折射出个体行为失范对公共秩序的侵蚀。
记者观察到,尽管相关管理部门设置了警示牌、保安定时进行巡视、志愿者也予以劝阻,但诸多措施仍未杜绝此类现象。究其根源,或许在于部分市民公共意识与规则意识的缺失。当“方便”异化为“随便”,当“我行我素”凌驾于公德共识之上,反映的是部分群体对集体权益的淡漠,以及对文明准则的“选择性遗忘”。其背后,或是“占小便宜”的心理驱使,或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态,本质上皆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公约的漠视。
这道文明考题,绝非济南独有,而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它拷问的不仅是市民素养,更是整座城市的管理智慧与文明底色。风景之美,易塑;人文之美,难修。“景美”与“人美”的真正交融,需要制度约束的刚性,亦需文化浸润的柔性,二者缺一不可。
面对“大桶客”顽疾,除了单纯的劝阻与设施防护,能否考虑引入技术手段加以限流?或通过明晰的规章与适度的惩戒增加违规成本?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使爱护公物、遵守规则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与行为习惯?文明的建设,既需立竿见影的“治标”,更需春风化雨的“治本”。它呼吁更具创新性的治理策略,将宣传教育、社会监督与制度约束更紧密地结合。
泉水叮咚,奏响城市文明的和谐序曲。每一位市民与游客,既是城市文明的分享者,亦是书写者。涓涓泉水,映照你我;城市文明,始于足下。唯有让规则意识、公德之心如泉水般流淌于每位市民的心田,方能汇聚成守护城市文明的磅礴力量,使千年泉城始终清冽如初、熠熠生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