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细节见精神,文明需共建

2025-09-02 07:45:22

作者:张智辉

  明朝冯梦龙在《广笑府》里写过一个叫王五的人,此人嗜便宜如命,街坊见了他如避瘟神,坊间甚至流传着一句劝诫:“宁在老虎山上走,别从王五门前过。”有个叫李六的后生偏不信邪,扛着块捡来的磨刀石,大摇大摆从王五门前过——他倒要看看,这破石头能让王五占去什么便宜。

  谁知王五见了,先是飞奔出来喊“六哥慢行”,继而转身冲进厨房,拎出三四把锈迹斑斑的菜刀,借着李六的磨刀石细细打磨,直把刀刃磨得寒光闪闪,才拍拍手说:“我的事儿了了,你走吧。”李六扛着石头愣在原地,方知这世上竟有把“顺手”变成“应当”的本事,占便宜的心思能钻到这般地步,也算得一门“奇功”了。

  这笑话读来令人捧腹,可转念一想,竟觉得似曾相识。黑虎泉景区的直饮水铜塑,本是供游客解渴的贴心设计,铜管纤细,水流舒缓,仿佛是泉城递给过往行人的一盏清茶,淡雅、温润,满是诚意。可偏有人扛着大桶前来“赴宴”,将公共直饮当成自家水龙头,保安劝阻当耳旁风,网友提醒嫌多管闲事,非要把那点“方便”榨成“随便”,把共享的清泉囤作一己的私藏。

  王五磨的是自家菜刀,占的是一块磨刀石的便宜;而那些“大桶客”扛走的虽是泉水,损害的却是整座城市的文明肌理。

  “清泉如玉,人心如镜。”泉水从来不是冰冷的资源,而是流淌的文化——它是李清照词里的“漱玉泉”,是济南名士笔尖的灵感,是千万泉城人心中的掌上明珠,更是向世人展示济南气质的一扇窗口。

  直饮水管的设计,藏着城市对“人泉共生”的理解:不必贪多,够喝就好;不必私藏,共享方妙。可当大桶沉甸甸地压在纤细的铜管上,被压弯的何止是金属,更是公共规则的尊严,是“泉城人”应有的风度与体面。

  与“大桶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更多默默守护泉水的人。在黑虎泉边,有位退休老教师,每日拎着小马扎,静静坐在直饮点旁。见有人拿着大桶来接水,他总是笑着递上一只纸杯,轻声说道:“老师儿,这水现喝最甜,装久了就失了‘鲜’味。”他不指责、只劝诫,半年下来,竟也劝退了不少执意来“囤水”的“大桶客”。

  还有一支“泉水护卫队”,二十多个年轻人每逢周末就来景区,有的帮老人接水,有的给游客讲泉水故事,还有人举着“小瓶品味,大桶失趣”的标语牌,把文明劝导变成了一堂生动的泉水课。

  这些人与王五式的精明,恰恰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深谙“不占便宜是本分”,明白“守护公共利益是体面”。就像趵突泉边那三眼泉,从不让水满溢成灾,始终保持着“水涌若轮”的节奏。这是自然的智慧,也是文明的隐喻——懂得节制,方能长久;学会共享,才得圆满。

  要治“大桶客”的痼疾,或许可以从技术与人心两方面共同发力。技术上,不妨进一步优化直饮设施的智能计量系统,动态设置单次取水量上限(可根据季节、客流等灵活调整)。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即时需求,又能有效防止过度囤积。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共识的凝聚。可以效仿“泉水护卫队”,把规则讲成故事,把禁令化为共识。比如在直饮点旁设立“泉水小课堂”,向人们讲述每一滴泉水需要经过多少岩层过滤才能来到眼前,聊聊老济南人“惜泉如金”的典故。让“共饮一泉”的意识,如泉水浸润土壤一般,慢慢融入每个人的心田。

  济南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正全力争创“泉·城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要靠清澈的泉水来擦亮,更要靠文明的人心去守护。

  细节见精神,文明需共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真想跟那些“大桶客”们道一声——“六哥慢行”。毕竟,能让一座城市真正闪光的,从来不是占来的便宜,而是守得住的文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