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滴泉水映射城市文明光辉
2025-09-01 10:11:40
作者:肖明君
对于泉边“大桶客”,大家可能不陌生。这种不应出现在最美风景里的“另类风景”,相关部门的针对性治理不可谓不用心,设警示牌、保安巡视、志愿者劝阻……然而,还是有一些人“我行我素”。该网友留言直陈“黑虎泉景区为方便游客准备的直饮水铜塑,是禁止使用大桶接水的”,可仍有个别人把直饮设施当成自家水龙头,网友提醒“这么细小的铜管承重有限,要是断了砸到自己就得不偿失了”。
城市文明从来不是花哨的口号,而是真实的“细节叙事”。从泉边“大桶客”这个痼疾,我们看到城市的“文明之重”,竟然被系在了一个水桶之上,这样的“细节”其实就是文明的细分,它需要搭配管理的细化!
清泉如玉,人心如镜。如何以文明取水为切入点,打造泉城文明新风尚,是一道需要持续作答的城市课题。直饮水设施的设立,本是为让游客和市民在游览中感受泉城的“亲水之利”,然而个别人不顾规定用大桶接水,不仅破坏公共设施、违反公共秩序,更玷污了泉水所象征的“纯净”与“共享”精神。
有人说,违规接水现象“更容易出现在某个年龄段”。但深入观察便会发现,这未必是年龄问题,而是“认知断层”的后果。比如,有人将公共资源误判为“自留地”;有人觉得“就接一桶水,能有多大事”;更有甚者,将别人的劝说视为“多管闲事”。这种认知如果出现在成年人群体,尤为不该且令人忧心。成年人本应是传承文明、教化后代的榜样,若因图一时之便而失了分寸,不仅损害自身形象,也给孩子们带来错误示范。这暴露的已经不是泉水文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最后“一厘米”的短板,需要格外上心。
目前,我市已通过《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建设泉水科普基地、开展泉水文化研学等多种方式普及泉水知识和泉水文明,但针对“如何文明使用泉水公共设施”,在细节引导上仍需进一步完善。直饮水处虽设有“禁止大桶接水”的标识,却少有人讲解背后的生态逻辑;景点虽有保安巡逻,却缺乏“志愿者引导+市民监督”的配套机制。所以,规则需要从“纸面”走向“共情”,更需要每个人从“泉水直饮”向“泉水共饮”升维的觉醒与努力。
面对问题,不能止于批评,更需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其中最核心的是构建“人人行动”的主动守护意识。泉水人家,自当以泉为念。守护泉水,从来不单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每个济南人的“家事”——
每个济南人都应主动争当泉水文明传播者,尤其要做勇敢的“监督者”与“劝导人”。既然泉水文明是自己的“家事”,那么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就不算“管闲事”,一句友善的提醒,或许比一百个指示牌更有力量。除了现场劝导,大家也可以在线上做泉城的“文明使者”,即便在朋友圈分享时,也不妨多晒“小壶接水”的温馨照;还可以在相关部门引导下,召集更多退休职工、社区工作者、年轻志愿者组建志愿队伍,在泉边开展“温馨提示”“文明引导”;更可以依托“国际泉水节”等活动,增设“文明取水课堂”,或者在黑虎泉、趵突泉等核心景区设置“文明取水体验区”,通过现场示范让规则入脑入心。
泉水长流,文明常新。黑虎泉直饮水铜塑,本质上是现代社会对公共资源“最柔软”的设计:它让市民无需弯腰提桶,就能喝到甘洌的泉水;它用限量供应的暗示,守护着“社会共享”“人人分享”的人泉共生理念。近年来,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已成为城市金字招牌,全市正为推进“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力以赴……再过硬的“天下第一”、再好的非遗景观,也需要“文明打底”,这份努力,应该人人有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