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名校的山寨“总裁班”何以屡禁不止?
2025-09-01 09:59:45
作者:江德斌

黎青 作
夏秋之季,不少在京知名高校迎来培训参观高峰。然而,不法分子却擅自打着名校旗号,利用部分消费者“崇拜名校”“看重圈子”等心理,组织开展“总裁班”“研修班”等培训活动,学员被授予的印有“清大”等字样,看似被名校认可的“EMBA课程结业证书”均为无效。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办了一起利用清华大学校名、校训以及校门图片等实施混淆行为的典型案件。(8月30日澎湃新闻)
“清大”与“清华”一字之差,却天差地别。这种文字游戏能成为骗局,关键在于它精准击中了部分人对名校符号的盲目崇拜。在行骗者设计的剧本里,“清华”被异化为可交易的身份象征、圈层准入证——花钱参加培训即可拿到证书,仿佛贴上名校标签,个人价值就能瞬间提升,实现阶层跨越。这种将复杂教育价值简化为名校招牌的错误认知,不仅扭曲了教育本质,更滋生了诈骗的土壤。
在不少人眼中,“清华”“北大”等名校不仅是教育质量的象征,更是职场上的“通行证”、社交圈子的“敲门砖”。正是抓住这种心理,不法分子精心设计出一系列“蹭名校”套路:在名称里嵌入易混淆的简称,将办公地点设在名校周边,宣传材料里堆砌名校元素,组织学员在名校地标前合影“镀金”。显然,这起“李鬼”冒充“李逵”的闹剧,不仅是一起商业欺诈案件,更折射出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名校身份迷思。
这种身份迷思的危害,远超单一的商业欺诈。个人盲目追捧名校标签,不仅可能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陷入身份幻觉,忽视真才实学的积累。名校身份被滥用,不仅损害教育公信力,更扰乱公众价值判断,挤压正规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
名校迷思不破,“李鬼”难绝。要从根本上遏制此类乱象,仅靠市场监管部门的末端查处远远不够,高校应主动强化品牌保护与公众沟通,通过权威渠道公示官方合作项目,压缩“李鬼”的模糊生存空间,对“蹭名校”的行为坚决维权。教育评价体系需加速破除“唯名校出身论”,推动社会从看重文凭向看重真实能力与持续学习成效转变。
社会大众既要破除对名校身份的过度崇拜,擦亮眼睛,辨识骗局“套路”;更需进行一场内在的价值觉醒,真正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启迪心智、提升能力、涵养品格,而非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获取一个光鲜的标签,或进入某个虚幻的“圈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