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屏幕后的未成年人:直播盛宴与隐形枷锁

2025-08-28 08:51:50

作者:丁慎毅

  □丁慎毅

  深夜,15岁的农村女孩赵晴在手机微光下计算着:要扎多少袋塑料花、端多少个小时盘子,才能还清那笔1.7万元的“违约金”。她曾以为直播是改变命运的出路,却发现自己跌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围猎。(8月27日新京报)

  这不是个例。媒体调查发现,某些MCN机构正系统性地瞄准农村未成年人,以“保底高薪”“网红梦想”为饵,诱使她们签下长达五年、违约金动辄数十万元的“合作协议”。一旦签约,美颜滤镜、话术模板、低俗任务接踵而至,她们被迫在镜头前表演纯真、穿着暴露、忍受骚扰,甚至被铁棍恐吓、查寝羞辱。而当她们不堪重负选择离开时,等待她们的却是天价索赔。

  这看似是“新职业”,实则是旧剥削的数字化变体。机构赚的不是分成,而是违约金;平台审的不是真人,而是流量;孩子卖的不是才艺,而是尊严。有的女孩直播12天仅收入200元,却被索赔2万元;有的发烧仍被灌药开播;有的被迫用父母身份认证,伪装成年人。法律的模糊地带、平台审核的漏洞、资本的逐利逻辑,共同织成了一张困住未成年人的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围猎对价值观的扭曲。这些多数来自留守家庭、早早辍学的女孩,本应在课堂寻找人生方向,却在直播间学“撩汉话术”、抢“榜一大哥”。她们对成功的理解被简化为打赏数字,对自我的认知被异化为流量工具。即便逃离镜头,也可能背负债务和心理创伤,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法律已在行动。湖南岳阳法院在一起判决中明确指出:机构明知对方未成年仍签约属过错,损失应自行承担。这为类似案件树立了标杆。但个案正义难解系统之困,真正要破局,需打出“组合拳”。

  立法应明确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从事职业直播,平台须强化人脸识别+监护人双重认证,司法需建立未成年人合同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学校和社会则要提供更多真实出路,比如职业技能培训、复学通道,让她们不必把人生押在虚拟赌桌上。

  说到底,直播不该是孩子的“矿场”,而应是成年人的考场。考的是平台的责任感、机构的价值观、监管的敏锐度,乃至全社会的良知。技术进步若只服务于资本增值,却以牺牲下一代为代价,那么所谓的“数字时代”不过是镀金的牢笼。

  赵晴如今最大的愿望是“读技校,学手艺,正经养活自己”。这个朴素心愿,本该是所有孩子的基本权利。守护他们,就是守护社会的底线和未来。屏幕可以美化现实,但不应掩盖真相;流量能够创造财富,但绝不能吞噬童年。舜网-济南时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