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车筐成了“垃圾桶”,文明岂能随手丢

2025-08-27 08:16:51

作者:王佳怡

黎青 作

  共享单车的车筐,本是为骑行便利而设计,却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垃圾桶”。近日记者在北京十里河桥附近探访,据不完全统计,探访时段内,大约五分之一的单车车筐内存在垃圾。据了解,车筐内有垃圾的现象多集中于商圈、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8月25日《新京报》)

  这些被随意丢弃在共享单车车筐里的垃圾,以最直观的方式拷问着城市公共空间的文明底线。早高峰的地铁站周边,装早餐的塑料袋被匆忙塞进车筐;雨后的自行车道上,擦车座的纸巾也成了“车筐常客”。这些垃圾不仅使共享单车沦为“移动垃圾桶”,更滋生细菌、污染环境,甚至出现过因垃圾堵塞车筐导致车辆无法使用的投诉。

  问题的症结在于,车筐垃圾的“制造者”与“受害者”往往是同一群体。市民的观察颇具代表性:上一个骑行的人擦完车座,顺手把纸巾扔到车筐里;人们在购物、用餐后产生垃圾,部分人看到车筐里有垃圾,便会图方便将自己的垃圾放在车筐内。这种“击鼓传花”式的陋习,暴露出部分市民对公共空间责任意识的缺失,他们把车筐当作“临时垃圾桶”,却忽视了每个使用者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人。

  面对车筐垃圾,运维人员表示刚清理完的单车,半小时后又会出现新的垃圾;共享单车企业则坦言,车筐属公共空间,本应由使用者负责,但实际操作中,企业不得不承担起主要清理责任;相关部门监管存在空白,热线回应称“车筐扔垃圾属个人素质问题,无法干预个人行为”。这表明此类“非显性违法”不文明行为缺乏法规约束,陷入了“政府管不了、企业管不起、市民管不住”的治理困境。

  破局之道应当是从“被动清理”到“主动共建”。政府需通过制度设计明确责任边界,出台相关细则让治理行为有法可依;企业不应局限于“故障维修”角色,而应成为“公共空间维护的第一责任人”,如智能调度系统根据车筐垃圾分布动态调整运维路线,提高清理效率,也可通过用户端APP推送文明用车提醒;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使用者,从“事不关己”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也是治理成功的关键。例如北京某街道的“网格化治理”就提供了新思路:网格员不间断巡查并即时清理车筐垃圾,视频监测大厅24小时监控实现“5分钟响应、15分钟到达、30分钟解决”;查安康APP让市民通过“随手拍”参与治理。当越来越多市民关注公共环境、自觉带走垃圾,这些细微改变将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文明契约”。

  共享单车车筐的清洁问题,表面看是小事,实则是城市文明的“微表情”。它折射出的是市民对公共空间的尊重,是企业对用户体验的珍视,更是政府对民生细节的关注。当城市将“车筐里的垃圾”纳入治理视野、当市民将“不乱扔垃圾”内化为基本素养、当企业将“维护公共空间”视为核心责任,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称得上温暖与宜居。公共空间的体面,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