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招生遇冷,民办高校不“香”了?

2025-08-21 09:40:39

作者:熊丙奇


  黎青 作

  今年,“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问题再次引起外界关注。其中,在广东20多所民办本科院校中,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除了广东,针对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广西、黑龙江启动了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云南则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 (8月19日澎湃新闻)

  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遇冷现象,需要理性看待,避免因部分民办院校招生遇冷就唱衰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其走多元化、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选择。

  实际上,民办院校招生难问题去年就曾引发关注。针对民办院校招生遇冷现象,有自媒体炒作民办院校不行了,甚至断言民办院校将退出。这种论调显然不够理性。民办学校招生遇冷,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变化和学生家长选择变化的因素。总体来看,招生计划缺额多、降分幅度大的民办院校,往往是办学缺乏鲜明特色、近年来毕业生出路不理想的学校。这些学校即便没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也会被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淘汰。

  影响民办院校招生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学生家庭的择校意愿。相较于一般公办本科,民办本科的学费通常较贵。近年来,高收费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及项目招生也受到类似影响。其二,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些分数能达到民办本科水平的学生,转而选择职业本科院校。其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与专业时,更加注重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仅部分民办本科院校遇冷,就连一些名校的部分冷门专业招生情况也不理想。由此看,民办院校招生遇冷也从另一面反映出学生选择更加多元和理性。

  然而,从扩大多元选择的角度看,我们也不能因民办院校遇冷就唱衰民办教育,认为“民办院校都不行了”。首先,并非所有民办院校都面临招生困境,那些办学质量高的民办院校并未出现降分录取情况。不少传统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在本科线上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甚至超过部分公办本科院校。

  其次,即便在教育普及化时代,民办教育在满足学生差异化教育选择方面依然不可或缺。客观上说,随着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民办教育对教育资源的“补充”作用可能减弱,但其更大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这也是西湖大学、福耀科技大学等民办大学受到追捧的原因。

  因此,我们既要警惕民办教育“退出论”和对民办教育的污名化倾向,这对国家整体教育发展和民办院校办学都极为不利;同时期待民办院校深入研判当前招生形势,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学生报考的“性价比”,使民办院校在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民办院校要从“遇冷”中读懂社会需求,这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之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