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炒菜多放辣椒”写入先进事迹缘何惹争议?

2025-08-14 09:56:28

作者:陈广江

  □陈广江

“炒菜多放辣椒”写入先进事迹缘何惹争议?

  黎青 作

  8月11日,吉林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发布《关于白城市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其中一名候选人齐某的孝老爱亲先进事迹,因含有“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被网民质疑“事迹太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她的事迹,觉得确实比较弱”,已取消其候选资格。 (8月13日封面新闻)

  8月13日,中国吉林网刊发《求证|她的“吉林好人”候选人资格没被取消!》一文,称齐某事迹材料符合有关活动精神,相关部门后期还会细致核实。

  不管齐某候选资格是否被取消,舆论场都已掀起了层层涟漪。即便保留其候选资格,最终能否成功获评“吉林好人”也仍是未知数。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好人”称号?该用一套什么标准来评选“好人”?这才是争议背后的真问题。

  以孝老爱亲类“好人”评选为例,在人们传统印象中,“家贫出孝子,久病见人心”,经得起困难和时间考验、具有榜样价值,一般才称得上“好人”。比如,儿媳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卧床公婆,再苦再累也要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各地“好人”评选普遍受此观念影响。

  相比之下,“00后”齐某的事迹显得“弱”一些。根据公示,其践行孝道的简要事迹为:全程照料患病住院的奶奶、陪爷爷逛天安门圆梦;工作中,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生活里,记挂父母喜好,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为怕黑的母亲装感应灯……

  有观点认为,对践行孝道的认识应与时俱进,跳出过去宏大叙事或悲情叙事的窠臼,侧重于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发现平凡中的美好和伟大,并通过树立典型引导公众将孝道融入日常。比如有网友称,真正的孝心无需惊天动地,而应藏在一日三餐里。以此来看,齐某获得参评资格并无不妥。

  但既然是评选,就存在对比。相比顺境中的孝心孝行,逆境中的坚持无疑更易打动人心,获得“好人”的荣誉称号也更易被接受。因为“难能”,所以“可贵”。齐某践行孝道的事迹虽然也值得倡导,但在“好人”评选中难以显出优势。正因此,一些网友揣测评选活动存在“凑数”或“内定”的成分,并不奇怪——毕竟,现实中类似评选乱象并不少见。

  孝老爱亲是传统美德,只要是孝心孝行都值得肯定。“炒菜多放辣椒”等细节写入先进事迹之所以引发争议,表面看是因为齐某事迹稀松平常、“难度系数”低,实际上是因为公众对评选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此情况下,若相关部门一味拿“评选程序合规”说话,自然无法服众。

  虽然孝心孝行看得见、摸得着,但“好人”的评选标准难以量化为具体指标,这是道德类评选活动普遍面临的制度性矛盾。此次争议事件,对相关部门来说也是一个提醒:在程序合规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评选标准和评选机制的优化,让典型人物符合大众期待。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