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防汛”为城市平安度汛筑起智慧屏障
2025-08-14 09:56:27
作者:郭元鹏
“今年是济南市头一年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水文预测,比如用AI模型去测算特定降雨量下,某个区域是否会积水、内涝。”济南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副主任韩惠山介绍,经由近几次结果的验证,水文大模型的预测精度“初步看还可以”,目前处于“成长”阶段,需继续“喂养”本地实操数据,以培养其独具区域经验的判断力。 (8月13日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城市内涝是汛期绕不开的民生考题,如何让防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考验城市治理。济南今年首次尝试用人工智能进行水文预测,通过AI模型测算特定降雨量下的区域积水风险,为智慧防汛打开了新思路。
AI防汛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驱动提升预警的精准度与时效性。传统防汛模式依赖经验判断与人工巡查,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往往响应迟缓;而AI模型通过分析历史降雨数据、管网布局、地形特征等信息,能快速模拟出不同情景下的积水范围与深度,为提前排险、疏散群众争取宝贵时间。济南的实践表明,这种技术创新为城市装上了“智慧大脑”,但模型的“聪明程度”,取决于“喂养”数据的质量与数量。旧城区老化管网与新建地下空间的“衔接断层”、低洼区域的特殊地形等本地特征,都需要转化为具体参数融入模型,才能让预测更贴合实际。
推动AI防汛落地见效,亟需破解技术与现实的衔接难题。专家指出,当前防汛体系面临“新旧技术工具协调”的挑战:若传统防洪设施与智能系统“各自为战”,就像“给油车装L4级智驾”,难以发挥协同效能。城区排水系统的差异性正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老旧管网的承载能力、新建地铁的排水需求,需要通过智慧化调控形成“通渠”,而非让AI模型在割裂的硬件基础上“空转”。这意味着,技术升级必须与基础设施改造同步推进,让智能系统既能“读懂”新管网的运行数据,也能“适配”旧设施的实际状况。
AI防汛的成熟,更需多维度积累经验:一方面,需强化数据采集全面性,在低洼区部署智能传感器,结合城市水位等特色数据,提升倒灌风险预判精度;另一方面,要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一屏观全域”的信息整合,让非碎片化的防汛数据支撑AI科学决策。此外,公众参与同样关键,通过提升市民防汛意识、鼓励反馈积水点信息,既补充模型实时数据,也加速预警向自救行动转化。
总之,从探索尝试到精准预判,AI防汛还需在实践中持续“练兵”,进而为城市筑起更坚实的防汛安全屏障。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