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流量医疗”戴上监管的“金箍”
2025-08-06 07:57:08
作者:王佳怡
这场线上医疗科普的规范行动,不仅是对科学精神的捍卫,更是对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首先,医疗科普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关联着公众对健康的认知甚至是生命安全。一个关于“食物相克”的错误科普,可能导致家庭成员刻意回避营养搭配;一则夸大疗效的“神医神药”宣传,可能让患者错过正规治疗的黄金窗口。某些“网红医生”将诊疗室变成直播间,用“亲测有效”的话术推销保健品;更有甚者假冒专家身份,编造两性健康擦边内容收割流量。这些乱象不仅扭曲了科学认知,更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害。
此次通知的印发精准击中了乱象丛生的线上健康科普“病灶”。资质认证是第一道防线:要求医生亮明医师资格证与执业证、护士展示执业证书,区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学院校人员等不同主体,通过国家卫健委官方渠道核验信息,并在账号主页显著位置公示认证详情。这相当于给医疗科普设置了准入门槛,让那些没有专业资质的“野生专家”无处遁形。内容溯源是核心抓手:明确规定引用专业内容需标注来源,AI生成信息要标识合成身份,分享健康经历需说明背景,这些要求让每一条科普信息都有迹可循,避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虚假内容借科学之名传播。
从更深层次看,规范医疗科普是对科学传播本质的回归。健康传播不是流量生意,不能为了点击率牺牲准确性;医学知识不是营销工具,不该为商业利益扭曲真相。通知特别强调要持续加大中西医相关医疗科普知识供给力度,这正是对“真科普”的价值引领。真正的医疗科普应当如春风化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复杂的医学原理、用真实可信的案例传递科学的诊疗理念,让公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提升健康素养。当平台不再为流量妥协,而是坚守科学底线,健康传播才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当每一条医疗科普信息都能经得起科学与良知的检验,公众才能真正享有“知的权利”与“选的安全”。给医疗科普戴上“金箍”,不是限制科学传播的自由,而是为了让真知识跑得更快、更远、更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